【健康】登革热二次感染可能更危险?远离“蚊”害,守护健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5:23 3

摘要:ADE(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是指机体初次感染任一血清型的DENV所诱发的抗体能够中和同一血清型的再次感染,但是当机体再次感染其他三种不同的血清型时,此异型中和抗体会促进Fcy受体阳性细胞内病毒的摄入及复

最近是不是觉得蚊子变多了?

注意了!

据媒体报道,

过去的2024年刚过全球登革热感染人数已经破纪录!

如今又到广东夏季,

广东持续湿热天气正是蚊子的"狂欢季"。

特别提醒:得过登革热的人更要当心!

下次感染可能更严重!

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因为"ADE效应"。

这是怎么回事?

今天一起来了解下!

什么是ADE效应?

ADE(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是指机体初次感染任一血清型的DENV所诱发的抗体能够中和同一血清型的再次感染,但是当机体再次感染其他三种不同的血清型时,此异型中和抗体会促进Fcy受体阳性细胞内病毒的摄入及复制,引发抗体依赖增强作用,是一种“免疫系统帮倒忙”的现象。

——初次感染登革热后,身体会产生抗体。

——但若第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先前抗体可能不仅无法中和病毒,反而会“护送”病毒进入免疫细胞,导致病毒大量复制,病情加重!

简单理解就是,抗体认错了敌人,还给病毒开了“后门”。

为什么登革热容易发生ADE?

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DENV-1~4),感染某一型获得的抗体,可能对另一型“无效但有害”。

——第一次感染:抗体对抗原感染型有效。

——第二次感染不同型:原有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通过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误吞”病毒,反而扩大感染。

二次感染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ADE对现实的影响

1、流行区风险高:登革热多血清型共存地区,ADE是重症主因之一。

2、疫苗研发难题:登革热疫苗研发需平衡4种血清型免疫,避免诱发ADE。

再次认识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是伊蚊(俗称“花蚊子”)媒介传染病。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8~10天的增殖,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即经“患者/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

图源:北京疾控中心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高热、三红、三痛、皮疹”。

——高热:突发高烧,体温可升至39~40℃甚至以上。

——三红: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8天。

大多数人感染登革热后症状轻或无症状,少数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

1、 防蚊第一:清理积水、防蚊灭蚊,减少感染机会。

2、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减少不同血清型感染机会。

3、二次感染提高警惕:若既往感染过,再次发热需尽早就医。

ADE效应是免疫系统的一场“乌龙”,

也是病毒狡猾的体现,

更可能是登革热感染后的致命原因。

防蚊灭蚊、预防感染、科学认知、及时就医,

才能攻克这个“致命”难关!

来源:珠海市场监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