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邹侯国君墓葬群在邹平有重大发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4:46 3

摘要:近日,在舜帝故里的山东省邹平市,虞夏研究有了突破性发现。《鲁诗》中记载“古有梁邹,梁邹者,天子之田”(《鲁诗》为战国晚期到汉初的鲁人申公所传)。梁邹即今邹平南部地域。在先秦被称为天子之田,其原因是《诗经·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尚书》云:"德自

大众网记者 韩金枝 通讯员 曹东芳 韩立祥 滨州报道

近日,在舜帝故里的山东省邹平市,虞夏研究有了突破性发现。《鲁诗》中记载“古有梁邹,梁邹者,天子之田”(《鲁诗》为战国晚期到汉初的鲁人申公所传)。梁邹即今邹平南部地域。在先秦被称为天子之田,其原因是《诗经·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天子”之称始于尧舜,其躬耕于醴山,是在古梁邹,即夏朝邹侯国的舜帝庶子戏封地。

史载舜帝,海岱有虞氏人,自舜明德,为儒家文化根脉,虞人仲尼,邹人孟轲是其思想主要传承发扬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邹古邹侯,舜后,姚姓,在济南。”《史记》曰:驺人。古邹地,今邹平。商末周初,周公旦《周礼春官·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以建保邦国,格幽即所,以治明,无二理也。邹虽蕞尔邑,守土者,有社稷之责,春秋祀事,罔敢弗恪。”讲明舜帝宗庙在其故土邹侯国。《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舜帝后裔姚姓开创有邹国,是殷的异姓诸侯国。《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北宋邵思著?《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宋代欧阳忞《舆地广记》,则进一步加以明确区别:“兖州之邹,曹姓也。淄州之邹,姚姓也。”根据《左传》《孟子》《战国策》《史记》的明确记载,秦朝郡县制后兖州出现的邹县,在战国及之前名为小邾国。秦朝之前历史上只有一个姚姓邹国,地域主要在今之邹平,也就是孟子故里的战国晚期齐邹邑。

西汉初年,贾谊《新书·卷三十九·春秋篇》讲东周春秋时期,邹穆公行仁政“自苛广民,亲贤定国,亲民如子,邹国之治,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投心,故以邹子之细鲁卫,遂不敢轻,齐楚不胁。邹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四境之邻,于邹国者,士民乡方,而道哭抱,手而忧行。酤家不雠,其酒屠者,罢列而归。”,都是指姚姓邹国。《春秋·去私篇》中说:“舜有子九人。”《路史·后纪十一》记载:“女英生义均,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帝舜生戏,戏生姚民。”姚民,指在舜帝故里姚墟之地,主掌祀事戏的后人,因生地在姚墟,而为姚民。由此,证实舜帝姚重华故里在夏朝邹国域内,也是邹鲁文化中所指的邹地。伏姓出于舜帝后人,秦火之余,汉梁邹伏生,历尽千难,保存并传了部分《尚书》。使《尚书》典籍得以传之后世,为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保留了火种。《尚书》典籍承载的文脉才得以传承,中华文化才得以接续。所以,汉朝班固的《东都赋》“制同乎梁邹”。明朝隆庆年间进士,邹平人王之士讲“吾邹比迩孔孟居”,来形容邹平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

《山东通志》说:“邹平即古邹侯国,有虞氏后墓在县境安家庄、城子庄、成家庄、十里铺南山下等处,共十一所。”安家村南几所墓葬,出土汉铜钱,是文献记载的西汉梁邹侯墓。而城子庄、城家庄及十里铺南山下的墓葬,为夏朝邹侯国君墓葬群,现在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济南国、隋唐济南郡济南县、明清济南府的邹平醴山下墓葬群,近期发现了与邹平丁公文化遗址,相类石刻文字符号,此种文字比甲骨文早八百余年,已经是虞夏时期,也说明该墓葬群年代之久远,与丁公文化遗址年代相近。关键有文献明确记载,又于墓葬群处发现中国早期文字符号石刻,是夏文化考古中极其重要的发现。该处墓葬群从现有地面基址看有四处,从多元印证方面,对夏朝研究,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特点。

历史上的虞夏于先秦文献都有记载。后世也有夏朝文物出土。明朝《宣德鼎彝谱》明确记载内府存有夏商周的出土铜器。明朝灭亡时被崇祯皇帝毁掉铸了铜钱。再如宋朝《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此书是由南宋薛尚功撰。约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是宋代金石着述中辑录历代铜器铭文最丰富的一部。卷第一记载并画有夏朝时期,王仲康用戈的六个象形文字。由于夏朝时期人口稀少,早期又发生动乱,都城迁移等问题。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六国文献,近代历史一些原因,又对很多古迹文物造成大量破坏。综上各种原因,使的一些本来清晰的虞夏历史脉络,出现了巨大争议,亟需?找出一处文物遗址与文献对应相合之地,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的虞夏王朝。

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组织国内科研机构,围绕构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历史,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让夏商历史更加清晰、生动地呈现。

古虞夏文物遗址在山东邹平的重大发现后,近期山东省文物局、滨州市文物局、邹平市文物局安排了有关考古研究人员,查看了相关墓葬群,及发现的文字符号石刻,并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根据上古时期黄帝陵、少昊陵及青州苏埠屯商代大墓都有地表土丘情况,西周初年周公旦制定《周礼》“不封不树”规定,并不适用于更早的夏商朝代。邹平醴山下四座墓葬现都有坟丘,与周朝之前墓葬形制更为相似。所以山东省文物局考古处,把邹平醴山墓葬群,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夏朝研究的重要对象,正期待国家文物局对这一重大发现,做出下一步具体工作指示。

来源:舆论领航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