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与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8:26 2

摘要:离我们最近的应该是自己吧,可是我们敢说就把自己认识清楚了?尼采这样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离我们最近的自己,反而离自己

昨晚下半夜了,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远与近。当时感到挺兴奋,脑海里顿时联想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觉得这是一个可写的题目。它既涉及到观人,也涉及到人生。

离我们最近的应该是自己吧,可是我们敢说就把自己认识清楚了?尼采这样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离我们最近的自己,反而离自己最远,矛盾吗?却又客观存在。

身边的人我们就认识清楚了吗?蒋经国自认为最了解李登辉,启用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后,后悔了,临终哀叹:看错了人,但已经来不及了。最近的也是最远的,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因为人最会施以假象。

中国有句古话:枕边无伟人。“枕边”通常指的是亲密的伴侣或夫妻之间的关系,“无伟人”则意味着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对方似乎失去了伟岸、崇高的形象。这并不是说对方本身不伟大,而是在过于接近和熟悉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而难以保持对对方的仰视和崇拜。 进一步地,这句谚语揭示了人与人相处的一个普遍现象:当两个人关系过于密切时,他们之间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会逐渐消失。这种消失不仅会导致对对方缺点的放大,还会减少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和新鲜感。因此,“枕边无伟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亲密关系中保持适当距离和神秘感的重要性。 此外,这句谚语还提醒人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和学习,不断寻找并接触那些优秀的人和事物。因为即使是最亲密的伴侣,也无法时刻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和期望。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便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进。

走得太近,缘分易尽;离得太远,关系会淡。距离产生美。父母与孩子同住,时间一长,总是互相挑剔和嫌弃。朝夕相处的爱人,看到的大多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究其原因,还是距离太近。

东野圭吾这样说:“人性这东西,不要对任何人抱有任何道德洁癖的希望,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半人半鬼,凑得太近谁也没法看。”

中国还有句古语,叫“小别胜新婚,大别胜初恋。”指夫妻或情侣短暂分离后重逢时,感情浓度可能超过新婚状态的现象。有一句诗这样写道:“相隔愈远,思念愈深;历时愈久,思念愈切;长夜漫漫,相思之情何时可了?”也如汪国真诗中写道的:“没有离别的伤痛,哪有重逢的喜悦。”深刻阐述了距离产生美(感情)的道理。

中国还有句话,叫身边无风景。一个在西藏待了一年的人,居然没去过布达拉宫;在青岛待了十五年的人,在第十二年的时候才去过一次海边;哈尔滨人没去过冰雪大世界;北京待了四年的人,居然没爬过长城,没去过故宫。当我们觉得这个东西离我们很近,是唾手可得的时候,我们反而不会真的花时间和精力去走近它。谈起身边的风景,竟然没有外地人了解得多。

站在屋内看风景,一人一树一院子;站在街上看风景,人来人往、车马喧嚣;站在高楼看风景,人非人、车非车,人、车皆为风景;飞机上看风景,无人亦无车,窗外皆是风景。这告诉我们,风景得从远处看,近处无风景。

苏轼富有哲理地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太近了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需要“跳出庐山看庐山。”

当代人写当代史就不太好写,太近了往往写不好。不是水平问题,而是要受一定的限制,受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这就容易写不真实。如果让稍后或隔一段时间的历史学家来写,就能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看问题和写出来的东西,就能更客观更全面更公正一些。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轻易地亲近或玩弄它们。 其中,“可远观”意味着事物的美丽和高洁让人欣赏和仰慕,人们可以远远地观看它,感受它的美;“不可亵玩”则表明不应该以不恰当、不尊重的态度去亲近或玩弄它,这样的行为会破坏它的纯洁和完整。这又是对远和近的一种解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还可以用于描述很多场合和情境。例如,在艺术领域,对于珍贵的艺术品或文化遗产,人们应该欣赏其艺术价值,而不是随意触碰或破坏。在自然环境中,对于某些珍贵的动植物,人们也应该保持尊重的距离,不干扰其生活习性。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人的人格和隐私等也需要保持这种尊重和敬重的态度。因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仅是一种对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也是一种对社会文明的期待和要求。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美好的事物时,除了欣赏之外,更要保持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态度。

2025年4月23日

来源:刘军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