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2日早上,大渡口区白居寺社区竹园小区里,李强理发店的卷帘门“哗啦”一声拉开。年过六旬的刘大爷熟门熟路地坐上专属藤椅:“小李,今天还去给赵婆婆上门剪发不?”正在磨剃刀的李强抬头一笑:“您的消息真灵,晌午就去。”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乔 实习生 马厚雪
4月22日早上,大渡口区白居寺社区竹园小区里,李强理发店的卷帘门“哗啦”一声拉开。年过六旬的刘大爷熟门熟路地坐上专属藤椅:“小李,今天还去给赵婆婆上门剪发不?”正在磨剃刀的李强抬头一笑:“您的消息真灵,晌午就去。”
理发店里,一张装裱工整的“住改商”居民同意书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上面132个签名如同132朵花,盛开在这个曾被称作“刺头”的理发师的故事里。
近日,半岛援法议事堂正在调解一起矛盾纠纷。
这一温暖的开场,正是重庆大渡口区建胜镇“半岛援法议事堂”的日常图鉴。在这个征地拆迁安置人口占比超七成的乡镇,曾面临着身份转换难、诉求多样解决难、法治观念形成难等“三难”问题。
为此,该镇联合律师、法官、社区民警、莎姐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组成“法律管家”,打造集公共法律服务、普法宣传、公开听证以及依法开展人民调解、矛盾化解、居民议事等为一体的新平台“半岛援法议事堂”,用法治的温度熨平基层治理的“褶皱”。
一张街坊们的“信任状”
在竹园小区里,李强曾掀起过不小波澜。去年刚返乡创业时,四十岁的他凭借一手好手艺,在自家一楼开起了理发店。
但开业不久,烦恼接踵而至:想安装店铺招牌被物业拒绝,办理营业执照又因“住改商”需要邻居签字同意而“卡壳”,找到社区还是需要按照程序走。
“我当时觉得所有人都在刁难我。”李强开始在小区里“挑刺”:他摔过社区办公室的茶杯,往物业信箱塞过抗议信,甚至扬言要“让全小区不得安生”。
转机藏在社区书记黄宏的雨伞下。
那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她叩响了理发店的门。黄宏没有谈招牌的事,开口问道:“听说您给老人理平头特别在行?愿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社区老人理理发?”
三天后,李强带着全套工具出现在老年活动中心。当78岁的张大爷,摸着新发型对着镜子称赞“小伙子手艺真不错!”时,李强一下找到了久违的职业成就感。
渐渐地,“帅小伙免费理发”的消息在社区传开。每月一次的义剪活动,李强都准时参加,“粉丝”也越来越多。72岁的刘奶奶特意做了锦旗送给他;独居老人赵爷爷每次理完发都要塞给他自家种的蔬菜……
其实,白居寺社区早就把此事反映给了“镇半岛援法议事堂”。在李强赢得名气、粉丝和信任的同时,“半岛援法议事堂”的“法律管家”周律师便牵头召开了三次楼栋代表座谈会。
“李师傅给我们剪了半年头发,每次楼道遇见都主动帮老人拎东西”“现在小区老人有个头疼脑热,他还主动开车送去医院”……这些暖心细节被居民代表们一一列出。议事堂同步开展普法讲座,向居民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住改商”的相关规定:经有利害关系业主一致同意即可办理。
今年2月,在半岛援法议事堂的见证下,李强带着自制的手写说明书逐户拜访邻居。说明书上不仅承诺控制营业时间、做好卫生管理,还附上了每月8号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的服务卡。
不到半月,楼栋里132户居民全部签字同意。当崭新的营业执照挂在店里时,李强特意把装裱好的签字同意书放在显眼位置:“这是街坊们给我的信任状。”
如今,李强的理发店不仅顺利挂上了招牌,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他还在店里设置了“爱心座椅”,专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
从“刺头”到“义剪明星”的转变,让半岛援法议事堂成员贺宇翔感慨:“解决问题不能只讲规定,更要用真心换真心。”
一场持续两年的司法“马拉松”
大渡口区建路村后山的野花今年开得格外艳,但村民何秀芳再没去过那片山坡。
2022年初春,山坡上的那根夺命高压线,不仅在她头部和双足留下永久的伤疤,更让这个农村妇女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近日,半岛援法议事堂正在调解一起矛盾纠纷。
“她见着电线杆就发抖,半夜总说看见蓝火花。”丈夫陈大友粗糙的手掌抚过一摞摞病历,那些皱皱巴巴的纸页里,记录着两年维权路的艰辛。
陈大友回忆说,当时,警方调查确认,事故电线杆属于某区国有企业所有。但当他找到该公司时,发现对方正处于破产清算阶段。
“我老婆现在这个样子,都是你们造成的,还想赖账?”陈大友情绪激动。
“我们只根据鉴定结果赔偿。”企业方坚持要进行精神伤残鉴定。
“你们这样是还想让我老婆遭罪……”陈大友极力拒绝。
赔偿谈判刚一开始,就陷入僵局,直到“半岛援法议事堂”的介入,才有了转变。
半岛援法议事堂负责人张烨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大友时的情景:“他眼里全是绝望,但我们知道必须依法办事。”
接下来,议事堂的“法律管家”们,带着陈大友跑遍鉴定机构,最终说服他带妻子做了精神伤残鉴定。结果显示:七级精神伤残,需完全护理依赖。
除了陪同前往司法鉴定中心,半岛援法议事堂还构建起“四维联动”的基层解纷矩阵——法官团队提供全流程司法指导,从伤残鉴定标准到赔偿年限计算,用专业定分止争;莎姐志愿者团队开展28次心理疏导,帮助何秀芳重建生活信心;人民调解员穿梭于破产企业、属地政府、医院之间,组织17轮背靠背调解;法律管家团队提供“全天候”法律咨询,协助整理6大类127项证据材料,确保维权诉求精准落地……
这场司法马拉松一跑就是近两年。2024年12月,司法确认现场,陈大友攥着赔偿协议的手不停颤抖。当法官宣布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按城镇居民标准计算护理费时,这个庄稼汉突然蹲在地上号啕大哭。
如今,何秀芳在家人陪伴下慢慢康复,而那个曾让她遭遇不幸的山坡,所有电线杆都已检修加固。
“结案不是终点。”张烨指着何秀芳最新的康复评估报告:“我们定期回访发现,她开始能喂鸡了。”
夕阳下,陈大友扶着妻子慢慢走向自家菜园,司法暖阳终于穿透了绝望的阴霾。
一支劝导队解开社区养犬“死结”
大渡口区百佳园社区的清晨总是从特殊的“交响乐”开始:牵狗绳金属扣的轻响,拾便器开合的咔嗒声,还有劝导队红袖标迎风抖动的猎猎声,共同谱写着人宠共处的和谐乐章。
一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再被狗吓出毛病,你们担得起吗?”62岁的刘阿姨举着血压计找物业理论。
“我家金毛从不咬人,凭啥要拴着?”养犬户李大爷则梗着脖子反驳。
作为社区老住户,刘阿姨多次在散步时遭遇未拴绳的大型犬扑跳,最严重的一次差点摔伤。与物业多次交涉无果后,刘阿姨成了物业办公室的“常客”,情绪激动地要求“必须管管这些狗”。
为此,半岛援法议事堂在百佳园社区组织的一次特殊议事会上,“法律管家”们没有简单调解,而是搭建了一个全新平台:邀请刘阿姨收集受犬只困扰的居民意见,同时联系养犬业主推选代表。
“我们不是要禁止养狗,而是要让养狗的和不养狗的都能安心。” “法律管家”张炜的话让双方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到了一起。
议事会上,养犬多年的张先生坦言:“其实我们也想文明养犬,但总觉得拴绳委屈了狗狗。”
而刘阿姨则红着眼眶讲述自己被惊吓的经历。经过三轮这样的坦诚交流,一份由居民共同拟定的《文明养犬公约》逐渐成形:规定遛狗时间、区域,明确必须拴绳、及时清理粪便等细则。
更妙的是,曾经的“对立双方”自然而然地组成了劝导队。目前,这支劝导队正不断地扩大,为了小区环境的维护,有小区住的律师、教师、退休人员主动加入到了巡逻队。
物业出资购置牵狗绳、拾便器等物资,由劝导队发放并监督使用。张先生现在每天遛狗时都会多带几条牵狗绳,“遇到没拴绳的邻居,就送一条,顺便讲讲公约。”
不仅如此,社区还设置了“宠物便便屋”,由劝导队定期补充拾便袋;开辟了专门的“宠物社交区”,让爱犬有安全的活动空间。据统计,公约实施一年来,宠物相关投诉同比下降82%,流浪犬只减少近七成。
“现在小区里,遛狗的都自觉拴绳,怕狗的也安心了。”刘阿姨笑着说,她最近甚至开始给常遇到的泰迪“毛毛”带零食。小区物业经理李女士感慨:“化解矛盾不能只靠‘堵’,关键是要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据统计,“半岛援法议事堂”自2022年成立以来,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3100余件,参与居民达7000余人次,社区居民满意度从成立之初的65%提升至现在的98%,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
短评>>>
让基层治理抵达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大渡口区“半岛援法议事堂”的创新实践,揭示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核心密码——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在这里,基层治理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执行,而是需要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从理发师李强的“信任状”里,我们看到法治力量在化解矛盾时展现的柔性智慧;农妇何秀芳的那场司法“马拉松”里,我们看到暖心的解纷矩阵跨越司法鸿沟,为受害者铺就维权坦途;在百佳园社区养犬公约的诞生过程里,我们看到一场基层民主协商的生动实践,群众智慧在法治框架下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这种“法理情”并重的治理模式,既守住法治底线,又以情感共鸣激活治理动能,实现了从“矛盾积压”到“和谐共生”的质变。
采访中,老百姓频频提及:“有难题就找‘法律管家’!”——这一基层治理新气象的背后,是专业法治力量的深入下沉。当律师、法官、法治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网格,当专业服务与群众诉求形成良性互动,基层治理才能触达人心、破解困局,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治理效能。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