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名周树人。笔名“鲁迅”中“鲁”取自母姓鲁瑞,“迅”源于早年笔名“迅行”,寓意“愚鲁而迅速行动”,暗含对时局的批判与自省。
1. 鲁迅
本名周树人。笔名“鲁迅”中“鲁”取自母姓鲁瑞,“迅”源于早年笔名“迅行”,寓意“愚鲁而迅速行动”,暗含对时局的批判与自省。
2. 老舍
原名舒庆春。笔名“老舍”由本名“舒”字拆分而来——“舒”由“舍”与“予”组成,初用“舍予”为笔名(意为“舍弃自我”),后简化为“老舍”。他自嘲:“‘老’代表平凡,‘舍’是姓氏,合起来就是‘一个姓舍的普通人’。”
3. 冰心
原名谢婉莹。笔名取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既呼应本名“莹”(晶莹剔透),亦表明其高洁志向。她解释:“‘冰心’代表我对世界的赤诚与清醒。”
4. 巴金
原名李尧棠。笔名源于两位无政府主义者的名字缩写:朋友“巴恩波”的“巴”与俄国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金”。他在《谈〈灭亡〉》中承认:“‘巴金’并非本意,只是随手组合,却成了终生代号。”
5. 茅盾
原名沈德鸿。1927年发表小说《幻灭》时,因被国民党通缉需隐藏身份,临时取“矛盾”为笔名(象征社会冲突)。编辑叶圣陶建议加“草”头成“茅盾”,既避讳又显文气,遂沿用终生。
6. 金庸
原名查良镛。笔名“金庸”由本名“镛”字拆分而来(“金”为部首,“庸”为右半)。另一说是他曾在《新晚报》用“林欢”“姚馥兰”等笔名,后为通俗小说取更易传播之名,“金庸”暗含“大俗即大雅”之意。
7. 琼瑶
原名陈喆。笔名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寄托少女时期对纯粹爱情的向往。她解释:“‘琼瑶’是美玉,也是我对文学之美的追求。”
8. 古龙
原名熊耀华。笔名来源众说纷纭:一说暗恋对象名“古凤”,故取“古龙”对应;另一说因崇拜武侠作家“诸葛青云”“卧龙生”,取“古”代传统,“龙”显豪气。古龙本人从未明确解释,留下悬疑色彩。
9. 路遥
原名王卫国。笔名取自成语“路遥知马力”,既暗合本名“卫国”的宏大叙事,亦隐喻文学之路需长久坚持。他曾说:“作家要像老马,即使前路遥远,也要默默负重前行。”
10. 王小波
原名即王小波。虽非严格笔名,但“小波”实为家族辈分用字(兄名“小晨”,弟名“小征”)。他自嘲:“‘小波’太平凡,但平凡中才有惊雷。”其妻李银河称此名暗合他“反叛浪潮中的一滴水”的定位。
11. 余华
原名余华。早期曾用笔名“川石”,后弃用。他解释:“‘余华’足够简单,符合我对文学‘去雕饰’的追求。名字只是容器,重要的是里面装了什么。”
12. 三毛
本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笔名源自张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她因崇拜主人公的坚韧而取名“三毛”;英文名“Echo”则取自希腊神话中回声女神,象征孤独与自我对话。
13. 莫言
原名管谟业。笔名意为“莫要说话”,既是对特殊年代谨言慎行的隐喻,亦来自其本名“谟”字拆分重组(“谟”去“言”旁为“莫”,加“言”旁为“讠莫”,即“莫言”)。
14. 马克·吐温(Mark Twain)
原名塞缪尔·克莱门斯(Samuel Clemens),笔名源自密西西比河上的船员术语“mark twain”,意为“水深两英寻(约3.6米)”,表示航道安全。他年轻时曾担任领航员,这一经历成为其文学灵感来源。
15.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选择“奥威尔”源于英国萨福克郡的奥威尔河(River Orwell),体现他对英格兰传统的热爱;“乔治”则是典型的英国名字,旨在淡化阶级身份。
16. J.K.罗琳(J.K. Rowling)
原名乔安妮·罗琳(Joanne Rowling)。出版社担心青少年读者对女性作者有偏见,建议她用中性笔名,故在名字中加入祖母的中间名“凯瑟琳”(Kathleen),缩写为“J.K.”。
17. 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原名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他将本名拉丁化为“Carolus Ludovicus”,再倒转为英语“Lewis Carroll”。作为牛津数学家,他以此区分学术与童话创作。
18.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原名玛丽·安·埃文斯(Mary Ann Evans)。19世纪女性作家常被轻视,她选择男性笔名以严肃对待文学事业,姓氏“艾略特”源于对哲学家乔治·亨利·刘易斯的敬意。
19. 伏尔泰(Voltaire)
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笔名可能是“Arouet le jeune”(年轻的阿鲁埃)缩写重组,亦可能影射其家族领地“Airvault”或意大利语“voltaire”(自由飞翔)。
20. 司汤达(Stendhal)
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为纪念德国艺术史学家约翰·温克尔曼的故乡斯丹达尔(Stendal),他稍作修改为“Stendhal”,并称此名象征“对激情与精确的追求”。
21. 安伯托·埃科(Umberto Eco)
其姓氏“Eco”并非笔名,但常被误读为笔名。实际来自家族姓氏,但埃科曾戏称“Eco”是“Ex Caelis Oblatus”(天赐之物)的缩写,呼应其博学风格。
22. 艾茵·兰德(Ayn Rand)
原名阿丽莎·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Alisa Zinovyevna Rosenbaum)。移民美国后,以芬兰姓氏“Rand”(源自“Rosenbaum”缩写)为姓,“Ayn”则取自希伯来语“源泉”(עין)。
23. 欧·亨利(O. Henry)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据传他在监狱服刑期间开始写作,选用“欧·亨利”可能源于监狱看守名字“Orrin Henry”,或缩写“Ohio State Penitentiary”(O.S.P.)。
24. 夏目漱石(Natsume Sōseki)
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出自《晋书》典故“漱石枕流”,原指文人倔强,他以此自嘲性格固执,后成为日本近代文学象征。
25. 理查德·巴赫曼(Richard Bachman)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为测试作品是否因名气畅销,虚构此笔名。姓氏“Bachman”取自犯罪小说家约翰·D.麦克唐纳的出版商,名字“Richard”则随机选择。
26. 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本名亚瑟·伊格内修斯·柯南·道尔。早期以“A. Conan Doyle”署名,因崇拜诗人迈克尔·康宁汉姆(Michael Conyngham),后固定为“Conan Doyle”作为复合姓氏。
27. 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
早期用笔名“Uncle Jim”,后因编辑建议改用本名。但“Terry”实为“Terence”缩写,他本人曾调侃:“特里听起来像水管工,适合写奇幻。”
28.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本名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博尔赫斯。其家族有使用复姓传统,但他简化署名以突出文学性,称“博尔赫斯”本身已是“迷宫般的名字”。
29. 塞林格(J.D. Salinger)
原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缩写“J.D.”是为避免被误认为犹太裔作家,亦因其厌恶本名“杰罗姆”,认为过于陈旧。
30.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原名保罗·本杰明·奥斯特(Paul Benjamin Auster)。曾用笔名“保罗·本杰明”发表诗集,后因离婚与身份重构,恢复姓氏“奥斯特”,象征新生。
[比心]这些笔名的选择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身份隐匿:避开性别、阶级或种族偏见(如乔治·艾略特、J.K.罗琳);
文学象征:通过名字传递哲学理念(如莫言、夏目漱石);
文化重构:移民或社会变迁中的自我重塑(如艾茵·兰德、三毛);
实验与测试:脱离已有声誉探索新风格(如理查德·巴赫曼)。
文化隐喻:多化用古典诗词(如冰心、琼瑶)或哲学意象(如茅盾、路遥);
时代印记:笔名常承载政治隐衷(如茅盾避祸)或身份重构(如巴金的无政府主义理想);
姓名拆解:通过拆分本名形成新符号(如老舍、金庸),兼具隐秘性与传承性。
笔名不仅是标签,更是作家与时代、自我对话的镜像。
来源: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