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浪潮的奔涌中,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在拓宽人类认知的边界。AI的普及让内容创作迈入新纪元,从“一键成文”到“秒出视频”,从文风模拟到情感声线复刻,技术正以惊人的效率重塑内容创作全流程。在AI加速普及的当下,内容创作门槛会降低还是行业“内卷”会加剧?人类创作者
在数字浪潮的奔涌中,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在拓宽人类认知的边界。AI的普及让内容创作迈入新纪元,从“一键成文”到“秒出视频”,从文风模拟到情感声线复刻,技术正以惊人的效率重塑内容创作全流程。在AI加速普及的当下,内容创作门槛会降低还是行业“内卷”会加剧?人类创作者如何用独特性为内容赋予灵魂?创作者与用户的关系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4月21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副教授张颖婕,与传统媒介拥抱者、北大光华2009级本科校友于静文及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北大光华金融学系硕士校友李可人一起,以“认知争夺:AI+新媒体背景下的内容创作新生态”为主题,共同探讨了AI赋能内容创作的未来以及人类创作者在技术浪潮中的核心价值与未来方向。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北大师生、光华校友以及业内人士的参与。
AI赋能内容创作:一场认知革命
以“AI赋能内容创作:一场认知革命”为主题,张颖婕从学术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对AI与内容创作之间关系的看法。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内容创作领域的格局,AI的渗透不仅改变了创作工具的效率,更引发了创作者、消费者与平台之间关系的深刻变革。基于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张颖婕以AI有声书为切入点,从消费者行为、生产端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等维度,探讨了AI技术对内容创作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有声书市场中,真人主播通过情感表达与个性化演绎吸引听众,这一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AI技术的成熟,AI有声书开始崭露头角。张颖婕与研究团队在喜马拉雅平台的研究发现,AI有声书的爆发式增长显著挤压了真人主播的市场份额——每新增一本AI有声书,真人主播创作的有声书的消费量下降约5.9%。这一替代效应看似温和,但其背后隐藏着消费者态度的微妙转变。
过往研究表明,用户对AI存在天然的“抵触心理”(AI aversion)。例如,2019年一项关于AI客服的研究显示,若明确告知用户对话对象为AI,其转化率会从0.237%骤降至0.04%。然而,在AI有声书场景中,这种抵触却被显著弱化。尽管平台明确标注AI身份,消费者仍愿意选择AI生成的内容。张颖婕与研究团队通过情感分析与评论挖掘发现,用户对AI有声书的评分与真人作品并无显著差异,且未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情绪。这一现象表明,当AI输出的内容质量接近人类水平时,用户的接受度可能突破传统认知的边界。
进一步分析发现,AI有声书的吸引力并非单纯依赖技术优势,而是通过“长尾效应”填补了市场空白。传统真人主播受限于时间和成本,往往优先选择头部热门作品,导致大量小众需求未被满足。而AI技术极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边际成本,使平台能够快速覆盖冷门题材或经典老书,从而吸引偏好分散的长尾用户。数据显示,若新增内容为真人作品,其对原有市场的挤压效应高达12.54%,远超AI的5.9%。这说明AI并非简单替代人类,而是通过拓展市场边界,创造增量价值。
通过现场互动,张颖婕请观众分辨AI与真人朗读的音频片段,结果多数人难以准确区分。这一实验生动地展示了AI技术在语音合成领域的成熟度,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人类创作者独特价值的思考。“技术可以模仿声音,但情感与共情力是否也能被复刻?这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张颖婕说。
而AI对内容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消费端,更深刻改变了生产端的逻辑。以有声书制作为例,传统流程需经历文本分析、角色分配、配音录制、后期合成等环节,耗时长达一年。而AI工具的介入将这一周期缩短至一个月。这一效率革命使得创作者能够以更低成本试错,探索小众市场。
不过,效率提升并非万能解药。张颖婕指出,AI生成内容的同质化风险可能削弱用户体验。例如,AI语音虽能模拟人类音色,但在情感张力与即兴发挥上仍存差距。此外,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创作生态的“快餐化”——内容数量激增,但深度与独特性下降。因此,如何在效率与质量间找到平衡,成为生产端亟待解决的问题。
AI有声书的崛起引发了关于“人机竞争”的激烈讨论。表面上看,AI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挤压了真人主播的生存空间;但深入分析发现,二者的关系更趋近于互补而非对立。尽管AI为内容创作带来诸多机遇,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对此,张颖婕引用一句话提醒:“我们有时过早断言自己理解了技术的全部影响。”这意味着,面对AI的浪潮,既需保持技术乐观,也需对潜在风险保持清醒。
AI时代的创作:从生命体验到媒介创新
作为传统内容创作者,于静文回顾了媒介发展的历史,从青铜时代的祭祀文字到如今的AI交互,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边界。AI时代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首次让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创作者。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使我们能够直接与数字世界交互,不再受限于结构化产品的设计。”于静文表示,尽管AI工具提升了效率,但创作者仍需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带来的创造力退化。
在她看来,人的创作是复杂生命体验的表达,而媒介只是工具,不同时代的创作者会学习使用新媒介来表达。技术发展的代价是信息侵蚀了人的觉知空间,因此生命的体验者和创作者要有意识地守护自己的觉知力。体验是感受生命的流动,倾听是邀请他人走向自己,表达是放下戒备拥抱对方,这三者的前提都是觉知。
从传统到AI:自媒体实践与行业观察
从自媒体博主的实践角度,李可人分享了AI在内容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她提到,AI工具在标题生成、文案优化、视频剪辑等方面的辅助,显著提升了她的创作效率。“以前想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可能需要半天时间,现在AI几秒钟就能给出多个选项。”然而,她也坦言,AI生成的内容容易同质化,真正的竞争力仍在于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
李可人认为,情感是人与AI最本质的区别。她以直播助农、公益筹款等正能量案例为例,表示自媒体创作的核心在于传递真实的故事与价值观。对于AI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她呼吁平台和法律应尽快完善规范,确保原创者的权益。
“AI技术的引入显著改变了行业生态。然而,我始终认为AI本质仍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人类创作者的独特视角与情感温度,核心创意与价值观仍需人工主导,AI仅负责技术性润色和重复性替代。技术革新虽带来同质化风险,但真正优质内容仍依赖人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引导。”李可人说。
在随后的互动讨论中,三位嘉宾围绕AI对创造力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新媒体的创新发展等话题与现场观众展开交流。
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本次活动进行了一场兼具科技与人文厚度的思想交流,不仅探讨了AI在内容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及用户影响,更引发了关于人类创作者核心价值的深刻反思。在AI浪潮中,唯有坚守人文精神、保持批判性思维,才能驾驭技术而非被其奴役。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能够促进内容创作者们的交流互鉴,推动AI与内容创作生态的深度融合与健康发展。
来源 | 北大光华对外关系部
排版 | 李珅
编辑 | 王蒙
人机协同新时代:企业如何迎“机”而上?
Innovation Her Way:三重视角解码“她力量”的创新突围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