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问》有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素问》有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一个人健康与他的日常习惯息息相关。
国学大师南怀瑾更是指出,比抽烟喝酒更伤身的,是以下三种减寿习惯。
只要占一个,都要小心了!因为你的精气神正在被蚕食殆尽。看看你有没有?
01
违逆天时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提到:“生活没有规律,夜里不睡,白天不起,身体怎么会好?”
他根据《黄帝内经》的时辰养生学,提出了“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黄金法则:
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此时不睡则胆汁淤积诱发胆固醇结晶;
丑时(1:00-3:00)肝经值班,熬夜导致肝血不足,面色晦暗。
足以说明,睡好觉,就是在养护元气。
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实,长期熬夜者端粒酶活性降低40%,相当于加速衰老8-10年。
人到中年,最有价值的保养秘方,就是睡个好觉。
李开复曾是科技界的拼命三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靠药物压榨睡眠时间换取工作效率。
长期高压透支下,他的颈部突然隆起肿块,确诊淋巴癌时如同挨了记闷棍。
医生告知这属于早期可治愈阶段,他才从恐惧中抓住救命绳索。
抗癌的七百多天里,化疗泵滴答声成了新闹钟。他常在消毒水气味中盯着病房窗帘透进的晨光,惊觉曾经追逐的成功竟不如朝阳珍贵。
当最终体检显示肿瘤消失时,他亲手删除了手机里所有熬夜闹钟。
如今他坚持早睡早起,笑称自己的生物钟比瑞士手表还精准。
癌细胞正在教会他,最贵的补品不是人参,而是顺应着天时的睡眠。
用睡觉的时间来工作娱乐,换来的只会是难以补偿的代价。
生活中,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
互联网大厂总监连续熬夜三年,体检发现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堪比70岁老人 ;
00后大学生昼夜颠倒打游戏,突发心梗时游戏角色还在战场厮杀;
网红连续30天直播到凌晨,斑秃面积覆盖半个头顶;
……
别再透支你的身体,那是对自己无情的消耗。
其实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有光感应器。
违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钟,就相当于让60万亿细胞时刻处于战时状态,终会熬到让你精力憔悴。
记住以下身体时辰表:
1.辰时(7-9点):胃经当令宜吃温粥,比护肝片管用;
2.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宜闭目养神,15-30分钟给心脏充电;
3.亥时(21-23点):三焦经调节宜关闭电子设备安心入睡,顺应昼夜规律,协调五脏六腑。
02
损耗心神
南怀瑾在讲座中提到:“心主神明,这个心不是西医的心脏,是包括意识、情绪的总开关。神一乱,身体就跟着乱,养神就是养心,心静下来,气脉就通了。”
神不守舍,百病丛生;收摄心念,邪不可侵。
哈佛医学院发现:持续焦虑15分钟,消耗的葡萄糖相当于体力劳动1小时。过度焦虑者,患胃溃疡的概率都会是普通人的7倍。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有段日子过得特别累。
工作上天天连轴转,网上各种评价像针扎似的往心里钻,家里琐事也硌得慌。
他把这些破事全闷在心里反复嚼,焦虑感让他白天咽不下饭,夜里瞪着眼看天亮。
没过半年,体检单就上跳出甲状腺结节,洗澡时发现后脑勺秃了硬币大的疤。
负面情绪就像房间里堆积的垃圾,不及时清理就会腐蚀身心。
每天给自己的身体留一个喘气的空当,只有这样,清空的情绪垃圾桶才不会污染整个大脑。
冯唐有句话说得好:“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幸福就是不多想。”
身体绝大多数的病痛,都是情绪打了败仗。
而真正的聪明人,从不给自己的心里安装垃圾站。
心无挂碍,身才能轻盈自在。
03
纠缠人情
南怀瑾在1994年佛光山演讲中直言:“人情债比高利贷可怕,高利贷要钱,人情债要命!”
人到中年,历经岁月的沧桑,见过生活的风风雨雨,应该懂得给自己的心灵减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人情纠缠。
张幼仪十五岁嫁入徐家,默默忍受着丈夫的冷漠,活得身心俱疲。
怀孕时她攥着孕检单想挽回婚姻,电话里只传来徐志摩不耐烦的催促:“打掉。”
她低声提醒对方堕胎风险,却只得到讥讽:“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不坐车了?”
这句话劈碎了她最后一丝幻想。签字离婚时,她成了民国首位正式登报离婚的女性。扔掉绣着鸳鸯的绢帕,她剪短头发走进教室,三十岁学德语啃经济学,四十岁执掌银行翻译著作。
当她不在这段人情上纠缠时,曾经的痛苦与折磨悉数被自信与笑容所替代,人也活得无忧无虑,光芒四射。
纠缠人情只会不断地消耗我们的精力。就像藤蔓缠着朽木不放,结局就是跟着一起烂进土里。
有言道:“忘情则无烦。”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长期的纠结是健康的大敌。
它会让我们陷入抑郁抱怨等负面情绪中,身体的内分泌会失调,免疫力也会下降。
所以,别再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人情世故而损害自己的身体。
学会把眼光放长远,把心胸放宽广。
不要让那些曾经的人情瓜葛成为自己生命中的羁绊。
当你学会忘记那些不必再记的过往,放下那些无法挽回的关系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轻松了许多,整个人也从压抑中解脱。
如此,才能够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享受人生中宝贵的每一天。
▽
看看这些人:
大师南怀瑾享年95岁;
季羡林先生一生多病多灾,甚至身患两种癌症,可他仍然高寿97岁;
历史学家周谷城98岁安详辞世;
……
他们从未刻意追求养生,生命却自然长寿。
这告诉我们:“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
调整作息、疏导情绪、割舍过去,这三大法门看似平常,实则是最上乘的养生之道。
从今夜开始早睡一小时,从明天起放下纠结,从此刻对惹你生气的人微笑。
把养生变成习惯,让习惯滋养生命,像大师们一样把日子过成“不养生而自在养生”的艺术。
当这些微小的习惯积累三年,你会发现自己比同龄人年轻十岁。
记住: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贵的补药叫习惯。
来源:那谁家De大谁的Vlo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