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杨,35岁,是个典型的都市白领,朝九晚五,忙碌得像个陀螺。去年夏天,他开始觉得肚子老是不舒服,隐隐作痛,吃点东西就胀得慌。他以为是“胃炎”又犯了,买了点胃药吃,症状时好时坏,也没太当回事。毕竟,年轻力壮,哪会得什么大病?
小杨,35岁,是个典型的都市白领,朝九晚五,忙碌得像个陀螺。去年夏天,他开始觉得肚子老是不舒服,隐隐作痛,吃点东西就胀得慌。他以为是“胃炎”又犯了,买了点胃药吃,症状时好时坏,也没太当回事。毕竟,年轻力壮,哪会得什么大病?
可到了今年春天,疼痛越来越频繁,夜里疼得睡不着,体重还掉了十来斤。老婆小丽急了,硬拉着他去了市人民医院。消化科的陈大夫,50多岁,戴着副金边眼镜,气场沉稳。他翻看了小杨的病历,皱着眉头问:“小杨,这肚子疼多久了?做过胃镜吗?”小杨挠挠头:“大概一年了吧,胃镜没做过,觉得麻烦。”
陈大夫没说话,开了胃镜和CT检查单,语气严肃:“小杨,肚子疼不是小事,尤其是拖了一年后还加重,必须查清楚。”几天后,检查结果像一记重锤砸在小杨心上——胃癌,中晚期。胃镜报告显示,胃黏膜有大片溃疡,活检确认是腺癌,CT还发现癌细胞已扩散到淋巴结。
小杨愣在诊室里,声音发抖:“陈大夫,我才35岁,咋就得癌了?去年还只是胃痛啊!”小丽在一旁抹泪,握着他的手说不出话。陈大夫叹了口气,语气温和却坚定:“小杨,慢性炎症拖得太久,的确可能变癌。你这情况,很可能是慢性胃炎没管好,慢慢恶化了。咱们现在抓紧治疗,还有希望。”
小杨的故事,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无数人。炎症看似小病,可拖着不治,竟能在短短一年内变成癌症?陈大夫用30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四种炎症最易癌变,提醒大家:患上这些症,千万别拖!
医院的诊室里,空气有些沉重。小杨坐在陈大夫对面,手里攥着检查报告,眼神里满是迷茫。陈大夫翻开胃镜图像,指着屏幕上一片红肿糜烂的胃黏膜说:“小杨,你看,这片区域已经不是简单的炎症了,细胞已经发生恶性变化。你的病,八成是从慢性胃炎一步步恶化来的。”
小杨不解:“陈大夫,胃炎不是常见病吗?咋就变成癌了?”陈大夫耐心解释:“炎症是身体的‘报警器’,短期炎症是保护机制,比如感冒发烧,好了就没事。可如果炎症长期不消退,就像火苗烧不灭,慢慢就会伤组织,甚至诱发基因突变,变成癌。”
他拿出一张图表,上面列了炎症与癌症的关联数据:“《柳叶刀》(The Lancet)2019年有研究说,全球约20%的癌症与慢性炎症有关。比如慢性胃炎可能变胃癌,慢性肝炎可能变肝癌。小杨,你的胃炎拖了一年多,没检查没治疗,炎症刺激胃黏膜,细胞就‘失控’了。”
小丽插话:“陈大夫,那早点治是不是就没事了?”陈大夫点头:“对!如果去年你做了胃镜,发现是慢性胃炎,吃药、调饮食,90%以上能控制住,哪会走到这一步?”他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说:“小杨,得了炎症,别不当回事,尤其是我下面讲的四种炎症,拖不得!”
陈大夫打开笔记本,调出一份总结,上面列了四种最易癌变的炎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慢性宫颈炎。他一条条讲解,语气像在给学生上课,既专业又通俗。
1. 慢性胃炎:胃癌的“前奏”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高危炎症,尤其跟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陈大夫说,“HP是一种细菌,长期‘霸占’胃黏膜,引发炎症,破坏胃壁屏障。”他引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0年研究:“全球约50%的胃癌与HP感染有关。HP不除,炎症恶化,可能10-20年变癌,但像小杨这样,年轻、压力大、饮食差,癌变可能更快。”
小杨低头:“我平时爱吃辣、熬夜,还老抽烟,是不是雪上加霜?”陈大夫点头:“对!烟草、辛辣食物、压力都会加重胃炎。数据显示,吸烟者患胃癌风险高1.5-2倍。你这胃炎,估计早就不是轻度了。”
2. 慢性肝炎:肝癌的“温床”
“慢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是肝癌的头号推手。”陈大夫翻出一张肝脏解剖图,“中国是乙肝大国,约70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病毒长期攻击肝细胞,引发炎症、纤维化,10-30年后,5%-10%可能变肝癌。”《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1年研究显示,乙肝患者若不抗病毒治疗,肝癌风险高20倍。
他举例:“我有个病人,40岁,乙肝10年,没管,去年查出肝癌,后悔得不行。小杨,你幸好没乙肝,但得提醒家人朋友,查乙肝、早治疗!”
3. 慢性肠炎:结直肠癌的“隐患”
“慢性肠炎,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结直肠癌的‘定时炸弹’。”陈大夫说,“肠道长期发炎,黏膜反复损伤修复,细胞容易‘出错’。”《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2022年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结直肠癌风险高3-5倍,病程超10年更危险。
小丽问:“陈大夫,肠炎咋知道严重不严重?”陈大夫答:“拉肚子、腹痛、便血超过3个月,就得做肠镜。早期肠炎吃药能控,拖成重症,癌变风险大。”
4. 慢性宫颈炎:宫颈癌的“前兆”
“慢性宫颈炎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陈大夫转向小丽,“小丽,你也得注意。HPV是宫颈癌的罪魁祸首,90%以上宫颈癌与它有关。”《英国医学杂志》(BMJ)2020年研究显示,HPV16/18型感染若不治疗,10-20年内可能癌变。
他叮嘱:“女性25岁后,每3-5年查一次HPV和TCT,疫苗也要打。慢性宫颈炎早治,癌变几率几乎为零。”
陈大夫总结:“这四种炎症,都有个共同点——早期没啥大症状,拖着拖着就出大事。小杨,你的胃癌就是教训。得了炎症,赶紧查、赶紧治,别赌运气!”
小杨的诊断结果让全家陷入低谷,但他没放弃。陈大夫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花了很多时间跟小杨夫妇沟通,帮他们重拾信心。
1. 综合治疗方案
陈大夫召集了肿瘤科、放疗科、营养科的专家,开了多学科会诊。方案如下:
手术:因肿瘤侵袭较深,无法根治性切除,计划行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减轻梗阻症状。姑息手术可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3-6个月。化疗:术后联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化疗,控制肿瘤进展。此方案可将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0-12个月。靶向治疗:基因检测显示小杨肿瘤有HER2过表达,适合用曲妥珠单抗。HER2阳性胃癌患者用靶向药,生存期可延长2-4个月。支持治疗:针对小杨的营养不良,开营养液和口服营养补充剂,改善体力。另用质子泵抑制剂缓解胃痛。2. 医患沟通,温暖相伴
治疗初期,小杨情绪低落,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陈大夫每次查房,都会拉着他的手,讲些康复案例:“小杨,我有个病人,胃癌晚期,坚持治疗,现在还能带孙子玩。你还年轻,咬牙挺过去!”他还推荐小杨加入医院的癌症患者支持小组,跟病友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小丽也成了治疗的“主力军”。她学会了做流质饮食,比如南瓜粥、鸡蛋羹,既营养又易消化。她还在病房放了盆绿萝,贴了张全家福,让小杨每天都有盼头。
3. 治疗效果与后续计划
术后一个月,小杨的胃痛明显减轻,能吃半碗粥,体重回升了3公斤。化疗首周期后,CT显示肿瘤缩小10%,淋巴结转移灶稳定。陈大夫表扬:“小杨,你恢复得不错!咱们继续化疗,定期复查,争取多活几年好日子。”
陈大夫还建议小丽和家人筛查幽门螺杆菌,并叮嘱小杨的弟弟做胃镜,防患于未然。小丽感动地说:“陈大夫,您不光救小杨,还救了我们全家!”
小杨的经历,让陈大夫更坚定了科普的使命。他在社区办了场讲座,主题是“炎症不治,癌症敲门”,把四种高危炎症的危害讲得通透,吸引了上百居民。
他总结了防癌的“四大攻略”: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重点查胃镜、肠镜、肝功能、HPV。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或HP感染者)提前筛查。控制炎症:发现慢性胃炎、肝炎等,及时用药。HP根除治疗可降低胃癌风险70%。健康生活:戒烟限酒,少吃腌制、烧烤食品,多吃果蔬。每周150分钟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心理减压:慢性压力会加重炎症,增加癌风险。乐观心态可改善癌症预后。讲座后,居民们排队咨询,有人当场预约了胃镜,还有人把讲座内容发到微信群,提醒亲友。小杨也拖着虚弱的身体参加了讲座,他说:“陈大夫,我这病是个教训。希望大家别走我的老路!”
小杨的抗癌之路还在继续,但他的心态变了。他开始珍惜每天的阳光,学会跟小丽一起做饭、散步,甚至开始写日记,记录治疗点滴。陈大夫每次查房,都会给他一个大大的笑脸:“小杨,你这精神头,比年轻人还强!”
炎症虽小,拖延却可能酿成大祸。陈大夫用小杨的故事,提醒世人:慢性胃炎、肝炎、肠炎、宫颈炎,发现就治,别给癌症留机会。正如他常说的:“当医生,不只要救命,还要让人活得有希望。”
小杨的笑容,像一束光,照亮了病房,也点燃了无数人对健康的重视。愿每个人都能听从身体的“报警”,及时扑灭炎症的“火苗”,拥抱更长的未来。
来源:大象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