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民族文化的创新,从思政品牌的打造到育人生态的营造,学院正以文化浸润的力量,培育着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近年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耕文化育人沃土,始终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三位一体”特色育人体系。
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民族文化的创新,从思政品牌的打造到育人生态的营造,学院正以文化浸润的力量,培育着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黔南师院党委深刻把握这一根本问题,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始终将思政工作视为生命线,通过‘保障工程’‘提质工程’‘贯通工程’三大支柱,让思政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人文温度。”该校党委书记熊世桓说。
走进校园,“重点马院带动、课程思政联动、网络思政覆盖、师德师风强化、社会实践培育”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已然形成。近年来,学校投入资金建成“丹心斋”思政党建书库,打造覆盖全时段的“五星思政广场”,创新推出“思政之夜故事会”教育模式。在育人模式方面,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同样令人瞩目。该校创新的“U—G—S”“U—G—E”协同育人模式,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
自2021年实施“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实践成效显著,该校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15个;省级一流课程123门;国家一类出版社出版教材6部;省级“金师”16人;获得贵州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贵州省第六、七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8项;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共计1109项,其中国家级136项、省级奖项932项。
打造文化育人“金名片”
在黔南师院,思想政治教育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学生们用蓝靛染布再现“遵义会议”场景,以马尾绣技法勾勒“长征路线图”,这些诞生自“思政之夜故事会”的创意作品,这种将民族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正是黔南师院打造文化育人金名片的缩影。
“我们既要让民族文化活起来,更要让思政教育实起来。”该校校长欧阳恩良介绍,学校常态化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体育节等特色品牌活动,通过民族体育项目竞技、民族文艺节目汇演、民族风俗活动体验等形式,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活动中,促进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学校还从思政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文化传承、体育竞技到心理健康关怀等多个维度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从“4·23世界读书日”的百人诵读,到“影山心苑”心理健康活动的沙盘疗愈;从“艺术党团课”的沉浸式体验,到“天眼之星合唱团”的民族和声,每个品牌都蕴含着以文化人的匠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生态圈。
同时,学校还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加强学校亮点和典型宣传工作,讲好师院故事,传递好师院好声音。师生制作推送的《宪法伴我们成长歌曲传唱》《青梦·戎影》两部法治宣传、国防教育为主题的网络视频作品,成为法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厚植文化育人土壤
如果说文化品牌建设是看得见的风景,那么环境育人便是摸得着的温度。
漫步黔南师院,“思政元素”无处不在,处处可见文化育人的匠心独运。“日日新”碑廊镌刻着中华传统美德箴言,民族广场上讲述着民族团结故事,孔子文化教育广场的孔子塑像与现代化教学大楼相映成趣。这些文化地标的建设,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说教转为体验。
在实践育人方面,学校打造出文艺体育、社团组织等五大校园文化阵地,通过“影山青年”讲堂、“莲山学子”主题班会、“文艺宣传轻骑兵”等方面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等育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此外,黔南师院还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让环境育人理念贯穿校园建设的每个细节。升级改造覆盖全校的地效低音广播系统,让傍晚时的经典诵读声萦绕每个角落;行政楼里的视觉导览系统,将廉政文化融入办公空间;食堂墙面的民族风情彩绘,使就餐过程成为文化熏陶的契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环境育人成效显著,学校成功获得“黔南州文明校园”“省级文明校园”称号。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黔南师院交出了亮眼答卷,近年来,该校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共计1109项,其中国家级136项、省级奖项932项。师生参与省级第九届全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竞赛,荣获演讲比赛亚军、知识竞赛三等奖,学校荣获“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优秀组织奖。选送的两部作品《擦亮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承嬗离合生生不息》分别成功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的“铸魂润心”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和“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选送的微课作品《品东坡诗词 悟人生智慧 扬清廉之风 做有为青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一校一金句”遴选名单等,这些成功经验,为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黔南样本”。
当芦笙声再次响起在怡心湖畔,当蜡染布上的图腾在晨光中苏醒,黔南师院正以文化自信为笔,在喀斯特地貌上书写着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华章。
这里,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这里,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育人使命,每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文化芬芳。未来,这里也将以“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校训精神为引领,持续深化文化育人内涵建设,让每个学子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特约通讯员 黄毓曼
贵州教育报记者 潘国虎
编辑 武芮西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