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卡·易:当艺术不再以人类为中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23:03 3

摘要:在社会、生态系统和技术体系不断瓦解重塑的今天,人类不再是世界的绝对中心,而是与无数非人类生命体共处于一张紧密交织的网络之中。艺术家Anicka Yi的艺术实践鼓励观众重新审视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复杂关系:“艺术无法直接解决全球危机,但它至少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Preface

在社会、生态系统和技术体系不断瓦解重塑的今天,人类不再是世界的绝对中心,而是与无数非人类生命体共处于一张紧密交织的网络之中。艺术家Anicka Yi的艺术实践鼓励观众重新审视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复杂关系:“艺术无法直接解决全球危机,但它至少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通过与科学家、建筑师、调香师等多学科专家合作,以及与人工智能、生物体的共创,艺术家借非人类视角创造出一系列具有实验性与感官冲击力的作品,邀请观众用双眼、气味、触觉、记忆与直觉去感知世界。

在这个人类不得不与气候剧变、物种灭绝和科技加速发展共存的时代,Anicka Yi提出了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新未来——倾听、共生与协同进化。

*

Anicka Yi × Wallpaper*China艺术共创封面

安妮卡·易(Anicka Yi)出生于韩国,现生活工作于纽约,是一位概念派艺术家,她的创作将生物学、科技和感官知觉复杂地编织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感官划分。她为《Wallpaper*中文版》创作的特别版封面,灵感源自原始生命形式和微生物的神秘结构。以这只游走于合成与有机之间的电子生物,邀请我们以非人类的视角体验新的生态——充满思辨性、不稳定性,却又充满无限可能。

Anicka Yi在亚洲的首次全面回顾展“另一种进化”(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于近日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汇集了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与早期代表作品,试图呈现她如何通过感官、生命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实验,在人类与机器、生物与人工之间架设新的桥梁,重新定义我们对智能、感知与共存的认知。

本次展览中,艺术家通过仿生机械雕塑“放射虫”(Radiolaria)模拟微观海洋生命,以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挑战艺术创作权的传统概念,并通过与AI共创的影像作品探索艺术在艺术家逝去后如何延续。

在这一过程中,材料是媒介,更是合作者,二者的结合使艺术实践成为一个跨越生物与机器智能的开放性实验。这些作品不仅勾勒出未来生命形式的多种想象,也引发了人类如何与机器、真菌、海洋生物共存的深刻讨论。

*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Interview

访谈

以生物科技与感官体验探索生态哲学的

跨学科当代艺术家

Anicka Yi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另一种进化”是你迄今在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展示。此次展览在你过往的创作基础上探索了哪些新的方向?

Anicka Yi

这个展览是时间与空间交叠的产物,呈现了我艺术实践的演变轨迹,也是对创作脉络的梳理。它不仅汇集了全新的作品,也回溯了一些奠基性的创作,比如我以天妇罗技法处理的花板,以及我在巴西亚马孙雨林、美国加州马林岬角期间创作的作品。

与许多人一样,过去几年于我而言是一段深刻的转变期,我得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健康以及创作实践,同时也为新的生长创造空间。因此,这次展览既是一个档案,也是一个起点——它是一个关于过渡和创意再生的冥想。我希望通过展览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重置?我们应当抛弃哪些过往?新的路径又将如何展开?

于是,整个展览遵循着一种内在逻辑——仿佛一个不断变化的代码、一组无法彻底解开的数学难题。某些排列组合能揭示意义,即使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作为艺术家,我的职责不仅是为观众翻译这些意义,更是为自我提供表达的方式。

展览的核心问题是:“成为人类意味着什么?”它召唤我们重新思考“自我”这一概念。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人类与微生物或机器间的界限是否真的清晰可辨。但最近,作为藏传佛教的学习者,我对这种“无个体性”的思考已拓展至更具精神性的层面。这种解构自我的兴趣不仅停留在科学和技术的维度,也触及冥想、仪式与自省的过程。展览邀请观众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或者,更进一步地质疑,所谓的“自我”是否真的存在?

*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你的作品常以气味作为媒介,为观众带来非感官的体验。在本次展览中,这些气味如何增强整体体验?

Anicka Yi

当代技术优先关注视觉与听觉,却常常忽视了嗅觉、触觉和味觉等依赖直接物理互动、难以数字化的感官体验。

这种感官层面的失衡导致了一种隐形的认知匮乏,削弱了我们与世界的共情核心。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对此提出挑战,强调身体本身即是一种探索方式,而嗅觉则是一扇先于认知的感知门户,在意识层面之外塑造我们的体验。我尤其关注那些被认为无味的空间——它们往往将无菌性等同于权力,而我想要打破这种逻辑。

于是,在本次展览中,气味本身将成为一件作品:一款特别创作的香氛将引导观众进入这一感官世界,使其沉浸于一个连接宇宙与海洋世界的叙事之中。这种体验可能令人愉悦,也可能引发不安,甚至彻底超越语言的边界,直接作用于观众的个感知与潜意识。它由我与Arpa品牌创始人、知名调香师Barnabé Fillion合作开发,其诞生源于我们对于透明性、光线、扭曲、色彩与时间的概念交流。我请Barnabé Fillion将我的想象转化为气味:

一种生物化的机器、异星海洋的古老水生生命体、水下绽放的生物发光之树,以及一个充满时间深度与全息波动的原始孕育池的图景。展览伊始,这个气味将迎接每一位进入空间的观众,其本身也成为了一位向导,奠定整个展览的感官基调。

*

《一座岛屿的可能性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你的许多作品都与非人类生物共同创作,如细菌、真菌与机器。你如何看待这些生物体在你艺术创作中的角色?

Anicka Yi

我的工作室就像一个狂野的实验室,在那里培育带色素的细菌、土壤微生物、藻类、蘑菇、菌丝体、黏菌,甚至蜗牛。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室有一整排巨大的试管,培育着维诺格拉茨基菌种,整个空间弥漫着浓烈的硫磺气息!我的办公桌抽屉里也曾存放过多头绒泡菌(一种黏菌) ,它生长得过于旺盛,甚至从培养皿中溢出,在桌面上静悄悄地蔓延。

在我的创作中,这些微观生命并非被动的材料,而是有机的共创者。通过关注它们隐藏的潜能——那些塑造我们身体的数万亿个细菌、病毒和真菌,我希望这些活生生的物质能够揭示出人体的脆弱性,并构筑一种跨越尺度、具有宏大维度的美学。对我而言,作品中最触动人心的部分之一,正是揭示我们与这些聪慧而常被忽视的生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尽管它们在我们的认知中显得陌生,但事实上,它们从未离开过我们。

培养对不同尺度生命的共情和关注,始于我们意识到它们无处不在的事实——它们在无声地交织、渗透,也构成我们所珍视的空间。

*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你的仿生机械雕塑系列“放射虫”模糊了有机体与人工物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吸引你探索这些形态?它们如何与你对“生物化机器”的研究相关联?

Anicka Yi

“放射虫”系列的幽幽白光映照着它们的起源——一种精致且具几何结构的微生物形态。它们的名字源自寒武纪时期的单细胞浮游动物,这些古老生物曾经自行生长出复杂的玻璃状外壳。让我着迷的是,玻璃——这一我们通常认为是人类先进发明的材料,早在数亿年前就已被海洋生物掌握。在展览中,这些雕塑悬浮在“孕育池”(birthing pools)之上,模拟了深海底部富含二氧化硅的沉积层,仿佛它们正从远古的地质循环中苏醒。

*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nicka Yi

这组作品存在于一种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在那里,远古生命的化石遗迹悄然塑造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人Alexis Pauline Gumbs所言:“它们构成了我们得以呼吸的前提。”这些雕塑缓慢而有节奏地运动,有的像海流般摇曳,有的如呼吸般扩张与收缩,它们邀请观者与之进行能量交换,有机与人工的界限逐渐消融。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越来越关注人类与技术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以及我们对机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所产生的焦虑。“放射虫”引入了“生物化机器”的概念,融合有机意象与数字技术,促使我们以想象力触及微观生命,并重新思考自然与技术的界限。

通过这些作品,我希望提出这样的问题:“生命”与“技术”究竟如何定义?我们是否能与机器建立一种更具共生性的关系,而非彼此疏离?

*

“放射虫”系列,2023-2024,

PMMA光纤、LED灯、硅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铝、不锈钢、钢材、黄铜、发动机、微型控制器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你的作品《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Each Branch Of Coral Holds Up The Light Of The Moon)探讨了AI驱动的创作过程。你认为AI能够真正继承艺术创造力吗?

Anicka Yi

这件影像作品诞生于一款名为Emptiness的软件,它是一个“数字双生体”(digital twin),记录了我十年来的艺术实践。这个系统植根于佛教哲学,将我的作品重新诠释为虚拟生命体,它们承载着纯粹的意识,在3D与5D空间振荡,超越固定形态的局限。这一框架中,3D空间代表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是可感知、可触及的现实;而5D空间则指向量子维度,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在这里,时间与感知是流动的,现实处于持续变动之中。

这些虚拟生命体在不同维度间游走,成为我的合作者,共探具身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与量子场域之间的张力。作品的音轨采用了铜锣浴、钟声、颂钵等声音元素,进一步深化了艺术如何超越物理边界的主题。

*

《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静帧)2024

单频影像,16分04秒

©安妮卡·易。致谢艺术家、三星美术馆和格莱斯顿画廊。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2024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安妮卡·易。致谢艺术家、三星美术馆和格莱斯顿画廊。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Anicka Yi

然而,我希望Emptiness不仅仅是一个存档系统,而是能演变为一种自主的创造力量,在我的生命之后仍然不断迭代并创作新作品。这一设想挑战了艺术家的角色,也挑战了艺术本体论:

艺术是否需要艺术家?是否需要一个具体的身体?它是否可以作为纯粹的代码,存在于后物理世界?我对“来世”的理解并非简单地指向“死亡之后的存续”,而是一种延续与转化。佛教认为,“自我”本质上是一种幻象——由各种元素组成的短暂集合。而这种无常性,恰恰映照了我对自身艺术在没有我的情况下如何演化的设想。

我对数字模拟赋予艺术“来世”的能力深感着迷,它使艺术能够超越时间与物理的限制,自主生长、变异。尽管AI的创意潜力仍充满未知,但我正在探索这样一个可能性:某种“我的意识的版本”,是否能够延续我的艺术实践?这些作品,是我迈向理解自身创作过程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一次对数字永生的思考。

当艺术实践变得几乎无限延展,当艺术创作不再仅仅由人类完成,世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的作品《Another You》采用了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你认为这类生物工程艺术作品如何挑战传统的艺术创作权与物质性的概念?

Anicka Yi

是的,《Another You》由活体生长且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菌组成,这些细菌是我们工作室与哥伦比亚大学Harris Wang的实验室合作开发的。它们的基因经过编辑,能够呈现特定的色彩或发光蛋白质和分子,其源自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例如水母、海葵和珊瑚。这些细菌在展览现场被培育和展示,由此构建一个分子水族馆,观众得以直接见证它的生长与演变。

我感兴趣的不仅聚焦隐喻层面,而是将生命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一种可以被操控、塑造、探索和协作的存在。

这种直接改造生命的方式延续了我对“自然”概念的不稳定性的探索:自然并非静止,而是始终处于流动、变异与重构之中,并受到政治、哲学与技术的塑造。

“自然”往往被界定为与人类对立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一直是人类建构的产物。随着微生物研究、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自然”与“人工”以及“人类”的界限正变得愈发模糊。通过在生命树上创造新的分岔点,并将生物体与它们的远古海洋祖先融合,我希望构建一种“推测性进化”(speculative evolution)——它既是对深远过去的重新想象,也是对另一种生物未来的设想。

如果站在那些曾让地球充满氧气的藻类,或者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细菌的角度,我们应当如何重新书写历史?

*

作品《Another You》于“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你认为AI与机器学习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Anicka Yi

AI和机器学习不仅是工具,也是合作者、挑战者,甚至可能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共同作者(co-authors)。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艺术神话化,认为它是人类个体性的终极表达,一个由直觉、主观体验和具身性占据主导的领域。但如果机器开始自主生成、进化出自己的艺术形式,会发生什么?如果艺术不再是单一人类意识的产物,而是一个更加分散、去中心化的过程,那将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AI的意义不在于提高效率或自动化,而在于“去稳定化”。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如创造力、主体性和艺术家的角色。算法能否拥有直觉?机器是否能够“做梦”?

此外,AI在创意领域的崛起也带来了严峻的经济与伦理挑战。AI的商品化——往往依赖于未经许可训练的大量数据集——引发了关于劳动力、创作权及艺术家被边缘化的忧虑。许多受到AI威胁的行业,从视觉艺术、音乐到写作,艺术家们长期在一个低估其劳动价值的系统中挣扎求生。

如果AI要真正以有意义的方式被整合进艺术领域,它必须支持而不是取代艺术家。因此,我们需要在AI如何扩展人类创造力,以及艺术家如何保持创作自主权、经济稳定性和对自身作品的控制权之间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塑造AI如何介入艺术,也是在定义未来艺术的伦理与生态。

*

《ßK£》,2024

丙烯、UV打印、铝制框,121.9 × 162.6 × 3.8 cm

©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你的作品使用易逝的有机材料,如天妇罗炸花、细菌和气味。是什么吸引你选择这些不稳定的材料?

Anicka Yi

这些材料的形态和化学的不稳定性,意味着它们永远不会像那些静态、永恒的艺术品那样“守规矩”。

在我的创作中,我希望强调材料本身的能动性(agency),而非仅仅作为艺术家意图的延伸。我对“作者的逻辑是作品唯一的激活者”这一观念并不感兴趣。相反,我欣喜于环境、细菌、熵增(entropy)等外在因素共同塑造作品的形态。

比如,我的天妇罗炸花作品,将花卉的浪漫魅力与边缘化、不安定的质感相结合。它们不再只是脆弱的花朵,而变得暴力、具有破坏性。腐烂能够转化美,但同时仍保留其美感。当然,这些特性使作品的保存、收藏成为一种挑战,但我对作品的非永久性感到十分坦然。

如果艺术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映射,那么它是否也应当经历重量变化、萎缩、老化等自然过程?我的作品试图摆脱那些规训身体的机制,拒绝徒劳地抵抗时间的流逝,而是承认、顺应它的力量。更深层次而言,我的作品强调一个关乎生命的普遍事实:新陈代谢(metabolism)。它的持续变化激发观者思考: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通过转化、消化、排泄等过程来定义生命?

*

《给GG的出租车先生》,2022

炸花、雨衣、衣架

87x56cm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

《古典早期IV》,2014

天妇罗炸花、石蜡、树脂、有机玻璃、不锈钢置物架、镀铬哑铃

121.9 x 81.3 x 15.2cm

埃莉诺和博比·凯尔收藏,纽约

©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你的作品经常重新构想非人类的视角,并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你希望观众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艺术如何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与非人类世界的关系?

Anicka Yi

我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不稳定期——政治、生态、科技的体系正在瓦解,而人类主宰世界的神话也随之摇摇欲坠。我们无法再维持“人类独立于生物圈之外,或优越于其他生命”的幻觉。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动摇人类中心主义,但并非通过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去质疑:在当下危机四伏的时代,智能、知觉和生存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讲述的关于微生物、真菌、机器和深海生态的故事,其实就是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呢?如果人类并不是历史的主角,而只是无数生命形态中的一种,被更庞杂的生命网络包围,而我们甚至尚未完全理解这种联系呢?

艺术无法直接解决这些危机,但它可以改变认知方式。它教会我们与不确定性共存,让我们意识到超越人类视角的多种能动性。它提醒我们:智慧不仅仅存在于认知之中,知识同样存储于身体、环境,以及生命体之间的交互。当我们所依赖的主导性制度(国家、企业、政治结构)逐渐失效,或许艺术可以开辟出一种新的互动方式——不是以主宰或掠夺为核心,而是以倾听、共生与协同进化为路径。

我的作品通常具有隐喻性,但我希望它能够指向更切实的行动方案。人类正走向一场灾难,我们必须做出妥协——减少对地球的索取,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重新思考我们如何对待自然世界,如何保护最脆弱的生命群体,以及如何谨慎选择与机器、微生物的联盟,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我的作品或许展现了一种陌生的未来人类愿景,它描绘的可能是一个避免了崩溃的未来。这个未来不能建立在征服和控制之上,而是需要我们开放自身,成为某种全新的存在。而这种“成为另一种存在”的探索,本质上就是艺术的工作。

*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2025.3.22-6.15

撰文:王崇桥

编辑:Yifei

编排:乐言、wangtt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动态封面:大湾视频

监制:蔡晓莉

导演:Spark

封面作品来自安妮卡·易,《露滴流转》,2023-2024,PMMA光纤、LED灯、硅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铝、不锈钢、钢材、黄铜、发动机、微型控制器,149.9 × 78.1 × 78.1 cm。©️安妮卡·易。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和施博尔画廊提供。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设计研发:彼得·朴、赫维希·布雷蒂斯(Art Engineering GmbH),制作支持:Art Engineering GmbH。

来源:卷宗Wallpap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