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文本上看,“山村诗意”似乎与传统文人山水画所追求的山居图,乃至“小桥流水”的文人田园寄情,并无太大差别;但从图像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启的“国画改造运动”,则将“山村”内涵改变为具有现代农耕生产特征的诗意图景。这里描写的“山村”并不是文人山水画想象性营造的
展览海报
主办单位
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报》社
学术主持
尚辉
策展人
叶伟
展览时间
2025年4月27日至5月3日
开幕式时间
2025年4月27日 14:00
研讨会时间
2025年4月27日 14: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
(北京海淀西三环北路54号)
前 言
现代山水画中的山村诗意
——张际才艺术案例的研究视点
尚辉
“山村诗意”是山水画现代性转型的重要审美诉求。
从文本上看,“山村诗意”似乎与传统文人山水画所追求的山居图,乃至“小桥流水”的文人田园寄情,并无太大差别;但从图像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启的“国画改造运动”,则将“山村”内涵改变为具有现代农耕生产特征的诗意图景。这里描写的“山村”并不是文人山水画想象性营造的远离官场宦海,可静心读书的竹篱茅舍,而是充满了被作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农民,如何在农耕生产中获得丰收的喜悦以及由此生成的现实生活的淳朴诗意的场景。这里的“山村”并不渲染其“心远地自偏”,而是试图描写山乡村民辛勤劳作或收工归途呈现出的某种欢快心理。这些“山村”无不体现了画家对现代生活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兴,正像印象主义画作对巴黎美好时代的描写,光彩闪烁,充满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拥抱。
张际才山水画的研习,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画现代变革之中,他以赣南基层美术工作者的身份深刻感悟了这种时代变迁的脚步,并力图把这种山村巨变浓缩在山水笔墨之中。这无疑成为贯穿他一生的现代山水画求索的审美内核。他的山水画极少出现西北荒漠,也鲜有涉猎冰川雪岭,而是锁定他也最所熟稔的赣南或岭南,以平湖水塘为镜,倒映田畴远山,其间,飞鸟绕村、牛犬埂走,出工或晚归的乡民茶农斗笠点点,一派悠然祥和的景象。
这种“山村诗意”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焦点统一的现代性视觉经验。画作往往以四尺斗方的方形构图,呈现截景的视窗边界感。不论“金字塔式”“回字形式”,还是“抛物线式”“S形式”,其构图所制造的形式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流行的一种艺术样式。在今天看来,这种样式虽不乏装饰性,但这种视觉的整一化也为“山村诗意”提供了清新而明澈的现代视觉质感。与此相应的笔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既非“马一角”“夏半边”的幽微渺远,也不似倪瓒之枯简、“四王”之干皴,而是有益汲取了李可染的积墨、傅抱石的散皴,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那个年代对水墨渗化趣味的探求,将水彩画的大水法与笔墨相结合,创造了湿笔韵墨、灵动秀雅的个性风貌。
应当说,张际才在水色运用上发掘颇深。过多用水,必然会降低用笔的写意性,使水墨画成为水彩画的副本。他的山水虽用水较多,但极少晕染,而多以笔去“破”、去“化”。所谓的“水破墨”“墨破水”或“浓破淡”“淡破浓”,抑或“色破墨”“墨破色”等,无不以笔为中介,用笔收得住、合得拢、积得厚,才使水色的融混在千变万化之中富含笔墨的意蕴。作为那一代从基层走出的画家,张际才始终以生活为创作源头,这也形成了他的画作较少山水的笔墨概念,而以山村诗意充盈其内的特征。可见,山村活水才真正赋予了他的笔墨魂灵。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家简介
张际才,1940年生,山水画家,1958年毕业于江西省赣州师范学校。1958年至1969年先后执教于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杰坝、杨眉中学。1970年至1985年先后任江西省崇义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1986年至1999年,任职江西省崇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在此期间,兼任江西省赣南画院画师。曾多次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退休后,只身抵京求索艺术精进,在多个机构从事美术教学工作。2016年至广东肇庆,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至今。2010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际才山水画》;2017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怎样画写意山水》;202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写意山水画技法新编》。
第一板块:根植赣南·艺途筑基
(1970年—1999年)
该板块展示了张际才早期的赣南写生作品,突出其对家乡山水、村落、民俗的细腻刻画。1984年,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黎雄才至江西赣州,时任江西省崇义县文化馆馆长的张际才得以有机会聆听了黎雄才授课,由此确立了此后坚守一生的岭南写意山水画的创作方向。
本板块特别展出了张际才与刘世群、温相元合作的百米山水长卷《赣水苍茫闽山碧——难忘的中央苏区》的局部文献作品,该原作于1991年10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得到古元、蔡若虹、王琦、刘勃舒等名家肯定,系作者艺术生涯中颇具意义的作品。此外,已故原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勃舒于2000年为张际才题写的《张际才山水画展》《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两幅书法作品同期展出。
刘世群、温相元、张际才 《赣水苍茫闽山碧—难忘的中央苏区》长卷(局部) 1990年—1991年
张际才 《金秋时节》 103cm×63cm 1985年
张际才 《晚归》 62cm×34cm 1987年
刘勃舒 《张际才山水画展》 30cm×82cm 2000年
刘勃舒 《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 24.5cm×33.5cm 2000年
第二板块:北漂求索·融通南北
(2000年—2015年)
该板块展出了张际才在北京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凸显其融合南北方笔墨意趣,以及取法北方山水画创作经验的花甲求变历程,也呈现了京津画派与岭南画派对其创作风格的融合影响。
张际才 《童年印记》 67cm×64cm 2001年
张际才 《牧归》 68cm×68cm 2006年
张际才 《青松颂》 139cm×68cm 2007年
张际才 《秋色满溪水自流》 68cm×68cm 2007年
张际才 《阳岭初雪》 68cm×68cm 2007年
张际才 《深山红叶独自开》 68cm×68cm 2013年
第三板块:岭南变法·薪火相传
(2016年至今)
该板块呈现了张际才迁居广东肇庆将近十年的求新之作,对比其早期和中期艺术风格,作品更显墨色秀润与构图新奇。祖籍为广东肇庆的黎雄才于1924年曾就读于广东肇庆中学,1939年任教于广东肇庆中学。由此得以窥见张际才作为岭南画派的拥趸,其循着“黎家山水”的足迹,以南方风物为题材,在大胆创新、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岭南画派艺术风格中的深耕与传承。
张际才 《春风春雨》 68cm×68cm 2016年
张际才 《莺飞草长》 68cm×68cm 2017年
张际才 《湖畔秋色》 68cm×68cm 2019年
张际才 《冬日柳色人不知》 68cm×68cm 2021年
张际才 《暮归》 68cm×68cm 2022年
张际才 《鼎湖》 68cm×68cm 2022年
张际才 《星湖秋色》 68cm×68cm 2022年
张际才 《南国风情》 68cm×69cm 2023年
张际才 《贺江云起》 68cm×68cm 2023年
张际才 《莲塘新村》 68cm×68cm 2023年
张际才 《星湖晨韵》 68cm×68cm 2023年
张际才 《烟波散处有人家》 68cm×68cm 2023年
张际才 《雨后》 68cm×68cm 2023年
张际才 《踏春》 68cm×68cm 2024年
张际才 《西江疍家》 68cm×68cm 2025年
来源:张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