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前脚”在旅游发展大会上刚提出,要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建设全球著名旅游城市,深圳迅速跟上,在“全市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打造“周末节假日畅游地”“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和“入境旅游第一站”。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665965_
“入境旅游第一站”,突然间就成了城市争夺的新“名片”。
上海“前脚”在旅游发展大会上刚提出,要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建设全球著名旅游城市,深圳迅速跟上,在“全市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打造“周末节假日畅游地”“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和“入境旅游第一站”。
当地媒体形容此次会议为“关乎深圳文旅产业未来十年命运的高规格会议”,含金量可想而知。
城市的积极不难理解。我国单方面免签国家名单不断拉长,China Travel火“出圈”,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2%。
各城市自然期望接下这一轮“泼天流量”。但论及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上海高居第一似乎毋庸置疑,这一次,深圳为何能向“第一站”发起冲击?
当地媒体不断引用的一组数据是:去年,深圳迎接外国人入境276万人次,同比翻一番,首次超过广州、北京,跃居全国城市第二;此外,2024年深圳入境游客增长56.9%,国际旅游收入增长93.2%,两项指标更均居全国第一。不知不觉间,深圳已经追到上海身后。
对于深圳而言,新的机会还在出现。当“中国购”变成一种新的潮流,深圳独具优势的科技产品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吸引物”。就像当年在国外淘奢侈品的中国消费者,有意发展科技旅游的深圳,能否也成为外国游客“进货”的首选地?
另一种“扫货”几天前,回到美国的“甲亢哥”在直播中聊起此次中国行,对深圳的科技感印象深刻。他所说的科技感,或许来自乘坐比亚迪仰望8水中行驶、试驾亿航eVTOL,又或许源于观看无人机表演、与众擎机器人斗舞。
如果说这些场面稍显不够日常,那么,整场直播中最“游客”的一幕,则是他一口气下单三部华为“三折叠”手机。直到回美国后的开箱直播中,他还忍不住自称是全美首个华为MateXT用户,颇有“种草博主”的架势。
图片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被深圳科技产品种草的不止他一个。打开社交媒体,一股外国人到深圳“扫货”的潮流正在隐现,他们主要瞄准电子产品和配件,“最强打卡地”莫过于老“网红”华强北。
有人发现,就在前几天第137届广交会举办期间,华强北多了不少外国人。原本前往广州的外国人“溢出”到深圳,在找商机的闲暇时间也不忘找“乐子”,到华强北“买买买”就成了一项必打卡行程。
根据“文旅深圳”微信公众号撰文,华强北已经成为深圳外国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每天有超过7000名外国游客和采购商在此聚集。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72915
传统“爆单”手机和手机配件自然不在话下,他们也不疲于发掘更多新潮电子产品。在媒体采访中,有来自奥地利的买家驻足于AI眼镜柜台前,惊讶于仅需国内1/4的价格就能买到功能类似的产品;社交媒体上,也有人分享外国同事的“扫货”经历,筋膜枪、智能耳机都被他们收入囊中。
增长的需求还带动了新的供给。
这边厢,外国人“扫货”攻略多了起来,跨国比价也成了外国网红的“流量密码”;那边厢,华强北也出现不少外国人“红马甲”,专门为外国人提供引导和翻译服务。甚至有博主感叹,比起“养刁”国内消费者的拼多多等网购平台,华强北似乎正在努力变得更适合外国人消费。
经历过辉煌和落寞的华强北,为何能以这种走出国门的方式“翻红”?答案或许藏在最新的“中国购”潮流中。
就在不久前,“中国网购攻略”在境外社交媒体走红。不仅敦煌网、淘宝等电商平台登上外国app下载榜单前列,国内买出国卖的“反向代购”也开始成为热潮。究其原因,中国制造物美价廉,且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即便算上机票,价格仍然更有竞争力。
深圳制造恰好能满足全球消费者这一海淘需求。有人甚至总结,深圳华强北和义乌小商品市场、杭州四季青或成此轮“中国购”的最大赢家。
第三次机会对于近年来拼命追逐文旅的深圳而言,这或许是与深圳特质适配度最高的一次机会。
回顾过去十年,深圳文旅较早一次高光出现在2018年。当年,深圳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评选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并于次年作为唯一中国城市入选孤独星球杂志当年“全球十佳旅行城市”。
图片来源:深圳商报
时任孤独星球编辑总监汤姆·霍尔认为,深圳是体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绝好窗口,体现在超现代的建筑、创新的环保实践、设计新颖的公共空间、优越交通条件等颇具未来感的城市特色。他特别提到的一个突破口是,广深港高铁的开通,让香港与深圳之间的行程缩短至20分钟左右。
但即便到几年后,深圳开始高调提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如何突出深圳文旅特色仍不甚明朗。
也不乏有人质疑:尽管入境人员数量很高,但跟超级IP相比,深圳旅游热度总是差了点劲儿;对于“来了深圳该去哪?”的提问,“直接去口岸、到港澳”常被选为优质答案。
很快,走近彼此的深港两地迎来了实质性的文旅互动高潮。2023年1月,港深之间人员来往恢复正常,7月“港车北上”政策落地,“港人北上”一下子将深圳推上“流量王者”的宝座。
到去年,港人北上数量进一步增长至超8191万人次,同比增加五成多,按2023年底香港人口750.31万人计算,相当于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10.9次。
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告诉城市进化论,港深间特别的地理位置关系,本就令深圳极易成为“入境游”第一站。而据他观察,去年底外国人过境免签外国人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后,深圳仿佛被外界再次“发现”,在香港学习、工作甚至短暂因公停留的外国人,不免将“顺便”去一趟深圳列入日程。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
如果说涌向奶茶店、网红餐厅和会员制超市的香港人,为深圳“旅游消费”打开了一扇窗,那么,外国人对于中国科技产品的购买需求,则可能为深圳期望探索的“科技旅游”带来一种具体的落地方案。
往深了说,“反向代购”代表了一种全球对“中国制造”的再认知。如不少人分析,特别是这两天全球掀起溯源奢侈品服饰的潮流,打破了只有“产自欧洲”才能代表高端工艺的固有印象,也让外国人真正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品质感与科技感。
由此出发,带动对“中国制造”的消费就显得顺理成章。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还有望延伸出更多可能,比如带动相关文旅体验,而这也正是制造大市深圳谋求推动的方向。
再定义“文旅”但这可行吗?我们不妨回顾深圳此前有关科技旅游的谋划。
早在2021年,广东就曾筹划对标硅谷,将广深港打造成世界级的科创旅游目的地,重点在于发展“科技旅游”。如时任广东文旅厅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大型科技企业,从深圳南山、到东莞松山湖,再到广州黄埔科学城,把各个城市的科技企业串珠成链,形成一条世界知名的科技旅游路线。”
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观察,与传统的工业旅游相比,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引领的科创旅游更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同时,科创企业拥有科技体验内容、产品的设计基础,它们参与科创旅游产品的供给和研发,将使游客获得非常有趣的科创旅游体验。
比照硅谷引人窥探的创新企业,在“中国制造”的新一波流量下,“深圳制造”同样有望成为引发好奇之“锚”。而深圳有关科创的各类新奇体验,甲亢哥的直播中也已展现出冰山一角。
而对于一心“扫货”的外国人,也少不了新鲜体验的刺激。策展式零售证明,科技感满满的展场和各类数字设备打造的身临其境购物体验,更能激发MZ世代打开钱包的冲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43099
就在今年深圳“两会”期间,有市人大代表建议,深圳可以运用AR/VR、元宇宙技术,在华强北电子市场等场景开发“未来城市体验馆”,丰富科技旅游产品体系。
当然,深圳仍需继续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正走到一个新的发展节点。过去数十年,深圳以出色的制造能力黏合国际产业链,但主要集中在生产端。眼下,这种吸引力开始对“人”发挥作用,深圳也需要延伸出更长的产业链。
如深圳当地媒体指出,“深圳不是要和北京拼历史,不是要和上海拼洋气,不是要和三亚拼海滩,也不是和澳门拼博彩,而是要重新发明自己、成为自己”。对于旅游资源相对有限的深圳,“必须跳出传统旅游城市的资源竞争逻辑”,转而依托其全球罕有的“生态+历史+科技+产业+改革开放”复合基因,构建一套“独此一家”的高端旅游供给体系。
这也是一个按图索骥、查漏补缺的过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胡卫华在接受采访时分析,对比旅游发展的目标,深圳还有不少短板:国际航线覆盖有限,与广州的71条国际航线数量相比,深圳只有41条,影响入境游客便利,此外,还需进一步整合文化IP,通过“文化+旅游+科技”弥补等。
和君咨询合伙人姗娜认为,“科创+文旅”,本就是一个“大型文旅产品创新体”,几乎没有真正能拿来“抄”的“作业”。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都”,再到“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深圳也理应“重新发明自己”。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