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野真的名将如云,这一点在授衔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其中有三位虎将更是威名远播,成绩也很突出,很多人都把他们称为东野三虎。第一位就是李天佑,第二位是刘震,第三位是韩先楚。
东野真的名将如云,这一点在授衔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其中有三位虎将更是威名远播,成绩也很突出,很多人都把他们称为东野三虎。第一位就是李天佑,第二位是刘震,第三位是韩先楚。
三位在解放战争期间,的确名气非常大,但都与兵团司令员这个位置无缘。建国后三位都被授予上将军衔,不过与另外两位所不同的是李天佑却没有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
李天佑来自广西,14岁便投身红军,参与了百色起义,并在16岁时升至红七军特务连连长,由于作战勇敢,被称为“年轻的小老虎连长”。1934年,他就升任了红军的师长。
抗战爆发后,李天佑担任了团长,仅仅一年后,他就被提拔为第343旅副旅长。但是没多久他就去了苏联治病,并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因此缺席了大部分的抗战。
解放战争期间,李天佑在东北担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的司令员,“四战四平”让他名扬天下。部队改编时,他是王牌第38军首任军长。
1949年5月,李天佑在部队南下期间,担任了四野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按说,李天佑在各个时期级别都不低,军事指挥能力更是不弱,可就是没有担任大兵团司令员。
其实,这也不奇怪。这就要看看其他几位兵团司令员都是谁了。四野下辖的四个兵团司令员分别是:肖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
李天佑和肖劲光相比,的确还是有些差距的。对比两位的革命经历,肖劲光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曾有留学的经历。在红军时期,他可是担任过军长以及军团政委。抗战期间的肖劲光,尽管在后方,但也是留守兵团的司令员。抗战胜利后,肖劲光去了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可以说,他的级别非常高。况且,12兵团本身就是之前肖劲光担任司令员的东北野战军第1前方指挥所(8月改称第1兵团部)改编而来,他担任兵团司令员理所应当,李天佑是争不过的。
还有一位就是程子华,他没有参加授衔,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他离开了军队,去了政府部门工作。程子华在红军时期同样担任过军长以及军团政委。期间,他还曾是徐海东的上级。抗战期间,程子华长期在晋察冀军区工作,尤其是在冀中,影响力很大。
解放战争期间,他所担任司令员的13兵团,本身也就是之前的东北军区第二兵团,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至于刘亚楼,他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和李天佑一样。抗战开始后,他担任抗大教育长,没多久便去了苏联留学。解放战争开始后,刘亚楼担任东野的参谋长,而“林罗刘”可是解放军里面军政参的典范,虽然他并不在一线带兵,但在平津战役期间,他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军事指挥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野司首长选择他担任兵团司令员,也是认可他的能力。
在当时比较有些争议的就是邓华了,他是唯一一位从纵队司令员升上来的,之前跟李天佑也是同一级别。当然,上级选择邓华并没有问题,毕竟兵团司令员选择是综合因素,并非完全看重军事指挥才能。邓华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政工干部,这让他在部队做政治工作游刃有余,一个大兵团,需要考量的也很多。相比下来,邓华更加全面。
不仅李天佑,其实像赫赫有名的韩先楚以及刘震等名将,同样如此。
李天佑是从广西出来的,建国后又回到了广西,并且担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在广西负责剿匪。后来,他也曾调任广州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在司令员黄永胜去军事学院学习时,李天佑曾代理职务长达两年之久。可惜的是,李天佑最终没有把代字去掉,而且在1962年9月被调往了北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其实,李天佑是有机会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他也有这个能力。1960年的时候,成都军区首任司令员贺炳炎上将因病去世。李天佑就是候选之一,然而最终他还是与这个职务失之交臂。这也是中央为了平衡各种因素,决定继续由二方面军的将领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时任副司令员,也是贺老总麾下的猛将黄新廷接任了司令员的职务。
这也让李天佑最终失去了这个机会,可惜的是李天佑因为身体原因在1970年去世。
来源:深更读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