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真实案例,解析如何利用乡村资源实现可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打工困境,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思考:是否一定要背井离乡才能谋生?
本文结合真实案例,解析如何利用乡村资源实现可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一、城乡择业观重构:从"外出务工"到"在地创收"
当前进城务工面临多重挑战:薪资结算周期不稳定、生活成本攀升、家庭照护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虽达4615元,但扣除城市生活开支后结余有限。
核心差异解析
传统务工:用体力换取的"候鸟式"收入,存在职业风险与家庭割裂
在地创收:依托自然资源+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农村部2023年报告显示,乡村特色产业从业者年均收入增幅达15%
典型案例:
安徽金寨县张桂芳(化名),曾为深圳电子厂工人,2021年返乡后通过抖音直播销售非遗竹编,带动全村形成年产值超300万元的特色产业,实现"陪护患病母亲+创收"双赢。
二、县域经济新机遇:三类乡村产业潜力分析
特色种养2.0版
订单农业:与生鲜电商平台合作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
示例:山东寿光"阳台蔬菜"盆栽项目,亩产值提升8倍
乡村文旅融合
沉浸式农事体验+非遗手作工坊
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乡村游接待量占国内出游总人次53.2%
数字新农人培育
短视频营销+社群运营+物流体系建设
案例:四川大凉山95后团队通过
抖音电商,年销苦荞制品超2000万元
三、政策赋能:乡村振兴扶持体系解读
金融支持
农业农村部"富民贷"产品,最高可贷50万元(财政贴息50%)
技能培训
人社部"农村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年均培养10万名数字营销人才
基础设施
2023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四、实操指南:在地创业"三步走"策略
资源评估阶段(1-3个月)
制作《家庭资源清单》:土地/手艺/人脉等有形资产+民俗/技艺等无形资产
最小化验证阶段(3-6个月)
建议启动资金控制在3万元以内,如:
✓ 庭院经济试点(食用菌种植/特色养殖)
✓ 非遗手作短视频试运营
规模化发展阶段(6个月后)
对接县域商业体系:
✓ 入驻"832扶贫平台"等官方渠道
✓ 加入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最后: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创收迎来历史性机遇。
关键要破除"打工依赖症",善用政策红利,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生产力。
正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所言:"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是会种地的企业家、懂市场的文化人。"
来源:郑郑农村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