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间接中招:接触被污染的衣物、工具,甚至是邻居家的鸽子粪便随风飘入窗户。
【案例追凶】高烧不退的"甜蜜陷阱"
病例1:40岁王女士的 "高烧噩梦"
"我以为只是普通感冒,
没想到差点丢了命!"
王女士突然高烧40℃,
头痛剧烈、浑身酸痛。
社区诊所治疗无效后,
她的病情不断加重,
直到呼吸困难…
到郑州颐和医院就诊时,
血氧饱和度仅92%,
CT显示右肺"白了一大片"。
病例2:58岁周女士的 "爱鸟代价"
"明明吃了奥司他韦,
怎么比甲流还凶?"
周女士去花鸟市场几天后,
体温突然飙到41℃,
伴头晕、恶心、呕吐。
自认为是甲流,
她就口服了抗流感药物,
但丝毫不见起效,
并出现憋气、呼吸困难。
经肺部CT检查,
提示左肺大面积感染。
【破案实录】萌宠背后的 "隐形刺客"
面对这两位患者,
呼吸内科一病区冯静主任抽丝剥茧,
细致询问其病史经历。
"最近接触过鸟类吗?"
面对冯静主任的 "灵魂拷问"
两位患者同时瞪大眼睛:
“去过,和鸟有什么关系?”
“半个月前买了两只鹦鹉!”
凭借丰富经验,科室立即启动
“非典型病原体”筛查流程:
完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并启动肺泡灌洗液
宏基因测序检测(NGS)。
果不其然,两位患者均被确诊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凶手档案】从鸟到人的“跨界杀手”
姓名:鹦鹉热衣原体
特征: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体,专门寄生在鸟类细胞内。
宿主:鹦鹉、鸽子、鸡鸭等禽类(包括家养宠物鸟和野生鸟类)。
潜伏地:病鸟的粪便、羽毛、鼻腔分泌物中。
杀伤力:攻击肺部+心脏+神经系统(严重可致死)
【生死营救】揭秘 "鹦鹉热克星" 天团
在冯静主任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
患者病情得以不断好转,
两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脱离生命危险!
此次成功救治,既得益于
团队的紧密协作与精准诊疗,
也彰显了医院在呼吸道
感染性疾病诊疗领域的水平!
【传播路径】鹦鹉热衣原体如何传播
空气偷袭:吸入含病原体的干燥鸟粪粉尘。
直接接触:清理鸟笼时沾染分泌物,或被病鸟啄伤。
间接中招:接触被污染的衣物、工具,甚至是邻居家的鸽子粪便随风飘入窗户。
【伪装大师】从普通流感到致命肺炎
第一阶段(潜伏期1-2周):突发高热(39-40℃)、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像“重感冒”或“新冠”。
第二阶段(进展期):干咳、胸闷、呼吸困难,CT显示肺部“磨玻璃影”或“白肺”,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肝肾功能损伤。
狡猾之处:约30%患者没有明显禽鸟接触史,常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或流感,导致治疗延误!
【紧急预警】这些人正在危险中
1.长期接触鸟类的人:养鸟爱好者、宠物鸟饲养员、禽类养殖场工人等,因频繁接触鸟类分泌物(如粪便、羽毛)或被污染的环境,感染风险较高。
2.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患者)或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患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
即使偶尔接触病鸟(如购买未经检疫的宠物鸟),也可能因防护不足而感染。因此,接触鸟类后需及时洗手,避免揉眼、口鼻,并做好卫生防护。
【重要提醒】转给你身边的爱鸟人
预防鹦鹉热:记住3件事!
1.接触鸟类后:用肥皂彻底洗手,尤其是清理鸟类或粪便后。
2.保持鸟笼清洁:每日清理,避免粉尘堆积(可戴口罩和手套)。
3.生病鸟类要隔离:如果宠物精神萎靡、拉稀,请交给兽医处理。
如果发热超过3天,常规治疗无效,
且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请立即就医:
1.养鸟或近期接触过禽类(包括鸽子、鸡鸭);
2.去过花鸟市场、活禽摊点;
3.家中附近有鸟类聚集(如广场鸽群)。
通讯员:呼吸内科一病区 范雪可
冯静主任坐诊时间:每周二、四、六全天
声明:本文仅为典型病例、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广告商业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来源:阿乐科学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