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型病害,不仅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带有毒素而严重影响籽粒品质,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 经研判,由于田间菌源充足、气候适宜、品种易感等原因,小麦赤霉病在我县存在较高流行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小麦赤霉病 预防警报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型病害,不仅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带有毒素而严重影响籽粒品质,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 经研判,由于田间菌源充足、气候适宜、品种易感等原因,小麦赤霉病在我县存在较高流行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 小麦赤霉病大田症状)
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因素分析 : 一是 田间菌源充足。因连年秸秆还田,小麦赤霉病菌在农作物残体上大量存在,且去年冬季温度较常年偏高,有利于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 二是 主栽品种易感。当前,我 县 小麦主栽品种中,多数对赤霉病易感。 三是 气候条件适宜。据气象部门预报,全 县 4月18日有小雨,4月20-2 1 日有小到中雨, 4月27-29日有小雨,降水过程与小麦齐穗扬花期吻合,加之部分麦田群体较大,田间郁蔽,对赤霉病菌侵染十分有利。
(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目前,全 县 小麦大面积处于孕穗抽穗期,预计 4月20日以后陆续进入齐穗扬花期,该时期也是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期。受品种、播期、地力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地抽穗扬花时间不尽一致,总历期较长,赤霉病防控难度大。由于赤霉病防治窗口期短,可防不可治,各 乡镇 农业部门 应紧抓齐穗至扬花初期这个关键期, 迅速行动, 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社会化服务力量,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提高 群众科学防治小麦赤霉病 的效果 。
( 小麦扬花期)
在选用药剂时,应选择内吸性、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和持效期较长的广谱类杀菌剂,如丙硫菌唑 、 氰烯菌酯 、 戊唑醇、 叶菌唑、氟环唑、 咪鲜胺、 氟唑菌酰羟胺及其复配制剂 ,结合 “一喷三防”,可实施混合用药, 以 预防小麦赤霉病 为主,兼治 锈病、白粉病、穗蚜等多种病虫害 。 如施药后 3 ~ 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 同时, 要注重交替轮换用药,延缓抗药 性产生。 干旱缺墒地块喷灌浇水时,应尽量避开小麦扬花期,降低病菌侵染风险。
来源:豁达精灵NUzi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