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汉每天写一首诗,村民都笑他没出息,媳妇偷发网上成了名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06:16 2

摘要:夏天早上五点多,太阳还没什么力气,老杨已经在他的小菜园里忙活开了。他弯着腰,用一把缺了个口的镰刀修剪着莴笋的叶子。六十五岁的人了,背却还是挺得很直。

夏天早上五点多,太阳还没什么力气,老杨已经在他的小菜园里忙活开了。他弯着腰,用一把缺了个口的镰刀修剪着莴笋的叶子。六十五岁的人了,背却还是挺得很直。

“杨秀才!又在写啥诗呢?”邻居老王扛着锄头路过,不咸不淡地打了个招呼。

这话听着像问候,实际上暗藏讥讽。村里人都叫他”杨秀才”,但没几个人是真心实意地夸他。

老杨头也不抬,只笑笑:“写啥诗,这不忙着伺候菜呢。”

老王哼了一声走了。菜园旁边有条小河,河里反射着初升的阳光,照在老杨皱纹纵横的脸上。那些皱纹像田地里的沟壑,记载着几十年的风吹日晒。

谁也没想到,这个退休前在镇供销社做会计的老头,会在花甲之年迷上了诗词。用村里人的话说,“老杨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其实也不怪大家这么说。在徐家湾这个小村子,种地、养鱼、打麻将才是正经事。写诗?那是电视上才有的事情。更何况,老杨就只有初中文化,谁见过初中生写诗的?

上午十点半,老杨回到家。家里很安静,窗台上的花盆里种着他自己点的牵牛花,墙角的柜子上摆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喇叭里还罩着一层灰色的纱布,那是他老伴怕蟑螂钻进去。

老杨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片他在田埂上捡的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把树叶铺在桌子上,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那是女儿去年来看他时带的礼物,封面上印着一只穿靴子的猫。

老伴林芝端着一碗面条进来:“吃饭了。”

老杨点点头,却没有立即动筷子,而是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了起来:

“晨露挂满莴笋叶,野雀啄食谷粒残。
老人弯腰锄草忙,不知岁月已悠然。”

林芝看了看,撇撇嘴没说话。她已经习惯了老伴这些”闲事”。结婚四十多年,林芝从未见过老杨有这样的爱好,直到三年前,他从供销社退休。那时候,村里人都在打听老杨的退休金有多少,而他却在家里捣鼓起了诗词。

“你那面要凉了。”林芝提醒道。

老杨这才放下笔,拿起筷子。面条上飘着几片青菜,是他早上从菜园摘的。吃饭时,他的目光不时地瞟向那个笔记本。

“你就别写了,写了这么多年,有啥用?”林芝叹了口气,“李家老二前天还问我,你写这些能挣钱不?我都不知道咋回答。”

老杨不说话,只是慢慢地嚼着面条。他的牙已经不太好了,说话也有点漏风,但眼睛却依然明亮。

“那些话你别往心里去,”林芝见他不回答,又补充道,“我知道你喜欢。”

下午,老杨去村口的小卖部买烟。他每天只抽三支,早中晚各一支。从口袋里掏钱时,几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片掉了出来。村里的王大妈正好在旁边买酱油,瞥了一眼:“咋,又写诗呢?”

“打发时间。”老杨笑着说。

“你那退休金不少吧,还净干这些没用的!”

老杨笑笑,没接话茬。他拿着烟,慢悠悠地走回家。路过村委会时,看见几个年轻人在打篮球,球砸到他脚边,他弯腰捡起来,轻轻抛了回去。

“谢谢杨爷爷!”

老杨看着那些年轻人,脚步顿了顿。在他们眼里,自己只是个无所事事的老头子吧。其实,年轻时的老杨也曾经有过梦想,只是那些梦想被生活一点点磨平了。

回到家,老杨把下午写的几首诗工工整整地抄在一个大本子上。这是他的习惯,先在小纸片上随手记录,回家再誊抄。他的字不漂亮,但很有力量,一笔一划都像是刻在纸上的。

林芝在厨房洗菜的声音传来,伴随着案板被切得咚咚响。老杨突然想起什么,从柜子深处拿出一本陈旧的书,那是他年轻时买的《唐诗三百首》,书角都已经磨得卷了起来。

“喂,老杨,”林芝探头进来,“明天你儿子要回来,咱们得去镇上买点肉。”

“成。”

“那你明天别写那些没用的了,省得孩子笑话。”

老杨点点头,但心里知道,明天他还是会找时间写的。那些在别人眼中”没用的东西”,却是他生命中为数不多的慰藉。

晚上七点,吃过晚饭,村里人大多坐在门口乘凉。几个大爷凑在一起打牌,牌桌旁放着一个老式收音机,正播放着天气预报。老杨在自家门口的竹椅上坐下,从口袋里掏出那天的最后一支烟。

“杨秀才,来一起搓麻将呗!”对门的张大爷喊道。

老杨摆摆手:“我就坐会儿。”

“哟,又在想诗呢?”张大爷扯着嗓子喊,声音大得让周围几户人家都能听见,“写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出个名堂来!”

几个打牌的人都笑了起来。老杨只是吸着烟,目光平静地望着远处的山。

林芝从屋里出来,听见这话,脸一下子涨红了:“人家喜欢写就写呗,管你们什么事!”

“别生气,老林,”张大爷摆摆手,“我这不是跟老杨开玩笑嘛。”

林芝哼了一声,转身回屋去了。

老杨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暖意。四十多年了,林芝从来没变过,永远是那个护短的性子。

晚上睡觉前,老杨像往常一样又写了一首诗。这回写的是他白天看到的那群打篮球的年轻人:

“村口篮球少年郎,挥汗如雨追逐忙。
当年我亦风华茂,岁月流转鬓已霜。”

他看了看,觉得不太满意,又划掉重写了一遍。旁边的林芝已经睡着了,轻微的鼾声在黑暗中回荡。

老杨轻轻地合上本子,关了床头灯。

儿子杨强一家是周末回来的,带着十岁的小孙子。小家伙一进门就嚷嚷着要看爷爷的诗,这让老杨很惊讶。

“爸,你的诗现在可火了!”杨强笑着说,拿出手机递给老杨,“你看,这都是网上的评论。”

老杨接过手机,一脸茫然。屏幕上是一个叫”诗词天地”的公众号,发布的内容是他写的诗,下面有成百上千的评论。

“这…这是怎么回事?”

林芝在一旁不自然地咳嗽了一声。杨强看了看妈妈,然后笑着解释:“是妈拍的你的诗,发到了网上。”

老杨转向林芝,后者脸红了,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我就是想让人看看,你写的东西挺好的…”

原来,从去年开始,林芝偷偷用儿子留下的旧手机,拍下老杨的诗发到网上。起初只是发给儿子看,后来儿子建议发到一个诗词爱好者的群里。没想到,那些诗竟然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半年前,一个叫”诗词天地”的公众号编辑联系到杨强,希望能定期发布老杨的作品。

“你们看,爷爷的粉丝有十万多呢!”小孙子兴奋地说。

老杨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他放下手机,走到门外点了一支烟。六十多年来,他第一次感到如此复杂的情绪。原来,他写的那些被村里人嘲笑的”没用的东西”,在另一个世界里竟然有人欣赏。

晚饭时,杨强说起了公众号编辑的提议:“爸,他们想出版一本您的诗集,您看这事…”

老杨夹菜的手顿了顿:“出版?那不是作家才能干的事吗?”

“现在不一样了,爸。只要有人喜欢,就能出版。”

林芝紧张地看着老杨:“你别生气,我不是故意偷发的…”

老杨摇摇头:“我不生气。”

他确实不生气。相反,他心里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原来林芝一直都懂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他。

“爷爷,”小孙子咬着鸡腿说,“你写的诗真的很好,我们语文老师还在课上念呢!”

老杨愣住了:“真的?”

“嗯!老师说你的诗虽然简单,但是很有生活气息,让人看了就能想象出画面。”

晚上,儿子一家住在老杨家里。林芝特意把小卧室收拾出来给孙子住。收拾时,她看到老杨站在院子里,目光投向远处的山峦,默默地抽着烟。

“还在生我的气?”林芝走过去,小声问。

老杨摇摇头:“谢谢你。”

简单的三个字,却让林芝的眼眶湿润了。四十多年来,老杨很少说这样的话。

“你写的确实好,”林芝擦擦眼角,“我就是看不惯他们笑你。”

老杨笑了:“谁说不是呢,我自己都觉得可笑。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头子,竟然想着写诗。”

“有什么可笑的!”林芝突然提高了声音,“李白不也是六十多岁还在写诗吗?”

老杨被她逗笑了:“你啥时候知道李白了?”

“儿子跟我说的,”林芝有点不好意思,“我让他给我讲讲那些有名的诗人,好对付村里人的闲话。”

两人相视而笑。晚风吹过,带着春天特有的青草香气。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都知道了老杨的诗在网上火了的消息。这事还是小卖部老板娘传出去的,她儿子在镇上班,用手机刷到了”诗词天地”的推送。

“诶,老杨,听说你成网红了?”村口,几个大爷笑呵呵地迎上来。

老杨还是那副老样子,笑笑不说话。

张大爷拍着他的肩膀:“早知道你写的东西这么好,我们就多学学了!”

这话听着刺耳,但老杨只是点点头。人情冷暖,他这把年纪早就看透了。

晌午,村支书专门来家里拜访。这可是头一次,往常村里开会,老杨这样的退休老人是不被重视的。

“杨大哥,咱们村出了您这样的人才,是村里的光荣啊!”村支书一脸谄媚,“下个月县里要搞文化节,能不能请您去朗诵几首?”

老杨看了看一旁的林芝,笑道:“我这把老嗓子,不适合朗诵。”

“哎呀,别这么说。您知道吗,县长都表扬我们村了,说咱们村有文化氛围!”

村支书走后,林芝忍不住笑出声来:“看他那样子,跟见了财神爷似的。”

老杨也笑了,但很快又收起笑容:“芝,你说这事是福是祸?”

林芝一愣:“这怎么会是祸呢?”

“我就怕变了味。”老杨叹了口气。

下午,几个村干部又来了,说是要给老杨家拍照,做成宣传材料。老杨推辞不过,只好同意。他们还特意让老杨坐在书桌前,摆出写诗的姿势。

“杨老师,能不能现场写一首?”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兴奋地问。

老杨摇摇头:“诗不是这么写的。”

晚上送走客人,家里终于安静下来。杨强一家明天就要回城了,小孙子已经睡着了,杨强和老杨坐在院子里聊天。

“爸,有个出版社联系我,想出版您的诗集。”

老杨沉默了一会儿:“你觉得值得吗?”

“当然值得!爸,您不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您的诗,说它们朴实无华,但很有生活气息。”

老杨笑了笑:“我这辈子没想过会有这一天。”

“爸,您知道吗,其实我小时候就知道您喜欢写诗。”

“哦?”

“嗯,我记得您下班回来,总会在小本子上写点什么。我偷看过,是诗。”

老杨愣住了。他以为自己的这个爱好从来没人在意过。

“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觉得写诗没用,”杨强继续说,“直到上了大学,读了些书,才明白写诗对您意味着什么。”

老杨点点头:“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了。”

“爸,您别这么说。您一辈子勤勤恳恳,把我和妹妹拉扯大,这就是最了不起的事。”

老杨拍拍儿子的肩膀,眼里闪烁着泪光。

第二天送走儿子一家,老杨回到了他的日常生活。清晨,他依然在菜园忙活,中午和晚上依然写他的诗。

不同的是,村里人看他的眼神变了。

“杨老师,您今天写了什么诗?”路过的李大妈问道,声音里满是尊敬。

老杨笑笑:“没写什么,就是记录了一下今天的天气。”

“杨老师真会说笑,您写的每一首都是好诗!”

老杨心里明白,这些敬意不是给他的,而是给那个所谓的”网红”。但他不在乎,他写诗从来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

一个月后,出版社的编辑亲自来到村里,为老杨送来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田园笔记》。那是一本装帧精美的硬皮书,封面是一幅素雅的水墨画,画的是黄昏时分的乡村景色。

老杨小心翼翼地翻开书,看到了自己的诗一首首排列在纸上,顿时百感交集。六十多年来,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文字会以这种方式存在。

林芝在一旁抹着眼泪:“老杨,你看,这不是做梦吧?”

老杨摇摇头,眼眶也湿润了。

当晚,老杨写了一首新诗:

“一纸诗书慰平生,不求闻达只求真。
莫笑老人痴且拙,心中自有锦绣春。”

写完后,他看了看,觉得挺满意的。然后,他把笔记本递给了林芝:“你看看怎么样?”

林芝接过本子,认真地读了一遍,然后笑着说:“好,真好!”

老杨也笑了。他知道,即使没有那些网上的粉丝,没有出版的诗集,他也会一直写下去。因为写诗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而林芝,这个陪他走过大半辈子的女人,永远是他最忠实的读者。

第二年初夏,老杨接到了县文化馆的邀请,让他去给当地的中学生讲讲写诗的经验。

那天,他穿上了儿子买的新衬衫,戴上老花镜,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百多个年轻的面孔。

“我没什么经验可讲,”老杨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只是把看到的、想到的记下来。”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杨爷爷,您为什么坚持写这么多年的诗?”

老杨想了想,笑道:“因为喜欢。”

简单的三个字,却是他六十多年生命的真实写照。从小时候偷偷在田埂上读诗,到成年后工作之余的随手记录,再到退休后的每日创作,诗歌就像一条隐秘的河流,在他平凡的生命里静静流淌。

讲座结束后,校长送给老杨一本学生们制作的诗集,里面收录了他们受老杨启发而写的诗。老杨接过诗集,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回到家,林芝正在院子里晾晒被子。看到老杨回来,她笑着问:“怎么样?讲得好吗?”

老杨点点头,递给她那本学生诗集:“看,这是他们送给我的。”

林芝翻开诗集,第一页写着一行字:“致杨爷爷——教会我们用心感受生活的人。”

那一刻,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眼中都噙着泪花。

天空很蓝,白云悠悠。老杨知道,明天他还会继续写他的诗,记录这平凡却美好的生活。而这一次,他写诗的身影背后,有了更多的人在默默支持。

“我明天要写一首关于今天的诗,”老杨对林芝说,“你说写什么好?”

林芝想了想,笑道:“就写你自己吧,写那个每天写一首诗的六旬老汉。”

老杨笑了,点点头:“好主意。”

黄昏时分,村口的大树下,老杨坐在石凳上,掏出那个装着树叶的塑料袋。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片叶子,放在掌心,温柔地抚摸着叶脉。

这一刻,他是幸福的。

“喂,杨老师!”张大爷扛着锄头路过,热情地打着招呼。

老杨抬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脸上,照亮了他布满皱纹却依然明亮的双眼。

“这回又写啥诗呢?”张大爷问。

老杨笑了笑:“写人生。”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