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造乡村旅游“好风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07:00 2

摘要:赏花、采茶、上春山、住民宿、看演出……近段时间以来,乡村旅游热闹起来。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

3月22日,游客在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景区游览踏春。(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赏花、采茶、上春山、住民宿、看演出……近段时间以来,乡村旅游热闹起来。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

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既折射出人们休闲观念从追逐热门景区向追求自然本真的转变,也彰显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显著成效。相较于一些传统景区的拥挤喧闹,乡村旅游以亲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质朴淳厚的乡土风情、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为游客开辟了全新的休闲体验空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整洁的村道、舒适的民宿、新鲜的食材、美丽的风景等,都让乡村旅游成为令人身心愉悦的沉浸式体验。

乡村旅游的火热,离不开各地在营销层面的积极探索。大量游客涌入带动了乡村服务业蓬勃发展,既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又有效提升了农民收入。各地乡村在看到旅游产业的巨大经济价值后,营销意识迅速觉醒,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不少乡村将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精心设计特色景点、策划主题活动,并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全方位展现乡村魅力,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美景能吸引人,特色体验才能留住人。主动营销能为乡村旅游引流,但想要真正留住游客,让他们“来了还想来”,关键还得靠优质内容。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准把握游客在乡村的游玩、观赏与体验需求,是充实旅游内容的重点。

乡村旅游需要商业赋能,但切忌过度商业化。乡村不是千篇一律的“景区复刻版”,而是承载着自然本真与乡愁记忆的独特空间。游客到乡村去旅游,不仅希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渴望深度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发展乡村旅游,应立足乡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精准挖掘当地特色元素,让传统与现代实现有机融合。

近期,政策利好不断释放,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当然,乡村旅游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从需求侧看,随着旅游消费不断升级,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将持续释放;从供给侧看,我国乡村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乡土风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具备良好基础。未来,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打造乡村旅游“好风景”,乡村全面振兴也将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