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3”世界读书日当天,第30届南京读书月活动在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启动,2025金陵旧书市集同步开市。这是南京市作为中宣部推广“旧书新知”繁荣旧书市场活动试点城市以来举办的第五期旧书市集,规模创历次新高。
“4·23”世界读书日当天,第30届南京读书月活动在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启动,2025金陵旧书市集同步开市。这是南京市作为中宣部推广“旧书新知”繁荣旧书市场活动试点城市以来举办的第五期旧书市集,规模创历次新高。
开市5分钟,市集上就传来好消息:真德拍卖行带来的“明星单品”——清乾隆刻本40册《康熙字典》全套,以3500元的亲民价被一位普通藏书者买走。繁荣旧书市场、推动全民阅读,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南京形象,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的金陵旧书市集,正在开启书香城市的“新”篇章。
15万册图书,引来“淘宝客”
本届市集上,200余个摊位汇集120余家商户,集中呈现10.2万册古旧书籍、5万余册特价图书。“有了前面4期的积淀,大家参展都很踊跃,选品经验也更足。”南京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琳告诉记者,此前4期市集相继走进熙南里、南京大学仙林鼓楼两个校区和南京艺术学院,累计“出摊”12天,吸引近90家出版发行机构及书商参展、近30万人次参与,实现销售近60万元。
汲古求新,一脉书香盈盈相续。真德拍卖行展位上,一本本古书泛着青铜器般的光泽,那是时光酿就的“包浆”。“在这儿我们不搞拍卖,就是面向普通读者展销,推介古书文化。”拍卖行负责人府军随手拿起几本古书一一介绍,“这部《资治通鉴纲目》是明代时期高丽仿刻的宋元古籍,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和明代珍本的原貌特点,开本宽大,字大如钱,行家一望便知。这部《西厢记》残本则是典型的康熙年间刻本,仿宋字体,宽大舒张,因为是残本只卖300元。”
作家薛冰走进旧书市集,处处是热情招呼的熟面孔。他晒出此行的收获之一:中华书局1947年印行的“中华文库”系列之《木刻初步》,作者刘铁华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推动者,书封上写着“杜肇宗1955年购于南京”——整整七十载后,这缕书香成功接力。
“再看这部2015年首印的《江苏历代方志地图选》,精选江苏各地古代手绘示意地图,可以直观了解江苏历代府县的疆域和隶属关系的变动,绝对是研究南京的必备好书。”薛冰在书摊上随手翻阅,“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是《红楼梦》所有版本里最早采用‘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署名方式的版本。截至2023年6月第106次印刷,这么高的印次也说明了好版本的价值。”
泛黄的册页,浩远的文脉,爱书人之间三言两语的会心交谈……一幕幕书香风景,印证着全民阅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深不深”的悄然转变。
80岁的王家明一早从新庄赶到熙南里,“怕来晚了好书都被挑走了”。00后导游贺靖文花19元买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之《莎士比亚悲剧五种》,“人文社的这个版本在业内叫‘网格本’,轻型纸印刷,好书不嫌多,趁便宜赶紧买下。”
铅字“藏品”,赓续城市记忆
从眼前的风景向历史寻溯,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南京朝天宫的旧书市场是闻名全国的“淘书圣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之首。
“再向前追溯,三山街和夫子庙地区是明清以来在江南乃至全国都相当有影响力的图书集散之地,也是数百年间南北方藏书家所喜爱的淘书之地。三山街汇聚金陵一带的刻书和批发业务,夫子庙作为江南贡院,是江苏、安徽两省读书人的前程交关之地,可谓‘天下文枢’。”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徐雁向记者介绍。
一份书香接力,在城市历史纵深中展开。旧书市集开市仪式上,出版人卢海鸣分享了一份特殊的阅读样本,即开展10年的“共读南京”活动:从上万部南京传世名著中精心遴选、每月向读者荐读,如今全城累计共读110本作品。从这些作品所覆盖的南京历史来看,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点将台文化和“越城”建立以后绵延至今的南京历史,悉数“串珠成链”。
4月23日是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6周年纪念日。旧书市集入口处,一面红色旗帜分外抢眼——“渡江立功,八面威风”,这是解放军某师司令部政治部奖给英勇渡江船工的纪念,由二手书商三槐堂20年前收藏。学人书店也带来一份珍贵红色藏品:1949年4月23日出版的《支前报》(第九期),由苏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支前报社出版,报纸付印时南京尚未解放,因而封印了富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前夜”。
在历史中阅读,书香有了更宽广的意义。凤凰书店旗下南京古籍书店,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中华书局南京分局,曾吸引廖承志、刘伯承等国家领导人光顾选购,傅抱石、武中奇、亚明等当代文化名流也都曾是书店的常客。此前升级改造闭店,南京古籍书店在重新开业前夕亮相市集,希望以“旧书”交“新友”,再续城市记忆。
南京出版社展位上,17种不同年份、不同绘制单位的南京老地图引得不少读者流连;“南京旧影”系列丛书以老照片形式介绍南京地理风貌和城市格局;“文化南京”丛书对明孝陵、江南贡院、大报恩寺等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一一梳理……这些都是“压箱底”的看家宝贝。该社旗下老牌文学杂志《青春》,从书中撷取金句、制成帆布包,成为走俏单品,更有深远寓意——千年书香有了焕新打开的“青春”方式。
“旧书+”让城市有新意
“当古籍的沉香与咖啡的醇香在街巷间交织,那些在风中翻动的书页,正将新的城市故事细细编织。”有读者逛完市集后在朋友圈发帖,引来更多人“种草”。
探索“旧书+”,发挥平台功能,金陵旧书市集的视野不断延伸。中友图书展位前,古籍修复师石彦明手持放大镜,逐页对“病书”凝神诊断。拆线、配纸、补洞、溜口、修剪、上皮、订线、压平……对着一本边角残损的民国书法作品,他先喷上一层薄薄的水雾除尘清扫,这一步叫“展平书叶”,再选配与原作品相同的纸张材料,用浆液悉心粘黏。
能否“修旧如旧”是修复的一大关键。“古籍修复通常按‘叶’计算,一‘叶’相当于两面,破损较轻的修起来不到一小时,严重的可能需要一整天。”石彦明介绍,古籍大多面临虫吃鼠咬、酸化陈旧、开线开裂等共性问题,“先救命,再修复,对症下药,作为‘补丁’的纸张不仅颜色要和古籍相近,材料也要尽可能一致。”
传统典籍邂逅当代创意,沉睡的记忆在“文创”中苏醒。有书店把海报、信笺等老旧纸品做成文创,一封残笺经过塑封和点缀后,封存了见字如晤的深情。扬州广陵书社带来的十竹斋文创灯,采用明代饾版印刷技术,将花卉、翎毛、山水等图案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还原古代绘画的神韵,48元、58元、88元的价格也堪称亲民。
和新书不同,旧书承载着流动的情感、人群的连接。首期金陵旧书市集上,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章蓓买到已故恩师李柏年教授的手稿,成就一段佳话。这次,学人书店老板阚炜也带来一段故事。一周前,他整理刚回收来的一堆旧书时,发现一本书上印有一枚学人书店的收藏章,这本中国神话小册子在24年前售出,当年售价3元;当这本旧书再次上架,仅过了4小时就再次售出,售价仍是3元。
“或许这就是旧书漂流的魅力。”阚炜说,“旧书被时光雕琢,却总能遇见珍惜它的读者,旧而弥新,开启又一段生命。”
通过“一站式”整合推介,金陵旧书市集让旧书店从“幕后”走向全民阅读的“台前”,也让读者们收获“在时光里寻宝”的快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徐晋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