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慢慢有了一些答案。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反过来推敲时,反而发现了一个新角度。
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AI生成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慢慢有了一些答案。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反过来推敲时,反而发现了一个新角度。
我们总说“读书”,到底在说什么呢?仔细想想,这个词背后含义挺丰富。
1
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知识。
在朋友圈、各大社群里,总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各种各样的书。从浅层次来看,这些书都在向我们传递着知识,比如:关于运营、营销、各种效率工具等等。
知识的定义大家应该都清楚,但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知识和信息不同。
信息是你翻开一本书,浏览之后,很多内容瞬间就忘记了,虽然你看似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却无法运用到实际中。
而知识则不同,它能建立一套认识客观世界、某个行业规律的框架。掌握了这个框架后,可以直接运用它,或者结合以往的经验,产生新的见解和创新,这是我所理解的知识。
知识之上,再深入一层,书中还包含着文化。
文化这个词比较抽象,但无处不在。如果不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或古典主义书籍,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时代印记、民族特色,它体现在建筑、习俗、语言、艺术等多方面。
再往上一个层次,我认为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身边的人。我上学时很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那种为之奋斗的信念。
还有《论语》里的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教导我们如何与人相处。这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知识、文化和价值观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层面:思想交流和情感体验 。
思想交流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看完一本书后,觉得其中一些观点很有意思,甚至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这些观点给了我们启发,这就是一种思想交流。
例如,有人读完《人类简史》后,开始重新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有人读完《穷爸爸富爸爸》后,对财富有了全新的理解。
但我认为,最宝贵的还是情感体验;有时候,一本书带给我们的触动,远胜过具体的知识点。它让我们流泪、微笑,或者陷入沉思,这种情感连接,才是阅读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给你讲个故事:
以前我特别喜欢看市场营销、经济社会方面的书,很少接触文学、哲学类的。有一次,和出版社的主编老师吃饭,他向我推荐了《瓦纳尔宝典》。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主要收获了两点:
第一,关于财富累积的方式。
作者提出了五条建议,包括找到自己的杠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利用劳动杠杆、资本杠杆以及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杠杆(如写书、开发软件、制作新媒体内容),还有承担责任、长期投资等等。
第二,关于幸福的定义。作者说,幸福是活在当下,接受现实,不沉溺于过去和未来,同时要控制欲望,保持心境平和,选择合适的伴侣和朋友,学会自我救赎。
乍一听,这些内容似乎没什么特别,就像普通的知识一样。但实际上,这本书80%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经历和感受。
正是他一辈子的经历和感受,才凝练出了这两点深刻的思考,当我们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后,才会感叹:人生,原来如此。
所以,当我们说读书时,在表达什么?其实在读这五个层面的东西:知识、文化、价值观、思想交流和情感体验 。
2
写到这,问题来了:AI 的出现,到底改变了什么?
首先,我们不再缺知识了,知识像算力一样。我特意让 DeepSeek 帮我查询了一下:10块钱可以买多少 token?
结果显示,如果你使用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可以得到约 2,000 万 tokens;用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可以得到约 1,250 万 tokens;而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则大概能提供 2 亿 tokens。
页面截图
好吧,既然每家的情况都不一样,那我们就取一个特殊值,按 2,000 万 tokens 来算。
按照主流模型的分词规则来计算,这 2,000 万 tokens 大约等于 1,800 万字;而 1,800 万字又相当于多少本书呢?以一本书平均 15 万字来算,那么 1,800 万字就相当于 120 本书。
换句话说,AI 已经解决了“书”的问题。你想看什么书,就直接问 AI,它甚至能帮你调出一个学科的所有相关内容,这就是 AI 对知识带来的改变。
但问题来了: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文化又该如何构建呢?我们还能从哪里去学习文化?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文化,大多通过算法推荐的内容影响心智。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大脑中不断激荡,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共同经验。
简单来说,一群人因为接触了相同的内容,而产生了相似的感受和认知;比如,当一部热门电视剧播出后,观众们会因为剧中情节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所谓的“共同经验”。
另一种形态,是从个性化推荐的缝隙中进入大脑的文化。
举个例子:你平时喜欢刷科技、数码相关的内容,突然有一天,算法给你推送了一个关于西藏的视频或文章,这些内容让你觉得挺有意思,于是,你就顺着这个线索,开启了另一段了解文化的旅程。
我觉得,在网上,应该多去接触“缝隙中的东西”。因为它们是由兴趣偏好驱动的,只有有了好奇心,才愿意进一步探索,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当然,文化在线下还有一种形态,那就是即时体验。
什么是即时体验呢?
我想到了春节团圆的仪式感,还有每年过年都能刷到的西安视频。西安有大唐不夜城、各种美食,还有肉夹馍,我发现这些文化体验是无法被复刻的。
你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了解西安的文化,但只有真正去西安走一走,才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氛围,街道上的热闹、小吃摊前的烟火气.......
即时体验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感受,比任何算法推荐的内容都更加深刻、真实。
3
文化感受问题解决了。那价值观又该如何应对呢?先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谈论价值观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来看一个例子:
两个人同时走进一家星巴克。一个人买了一杯 48 元的猫爪拿铁,拍照发朋友圈;而另一个人则自带杯子,购买基础款的美式咖啡。
表面上看,这是消费喜好的不同。但深入分析,你会发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驱动的结果。
第一位同学可能更看重社交资本,希望通过分享“精致生活”来获得认同;另一位同学可能秉持着环保理念、反对过度消费,选择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
所以,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一句话总结即:人类行为的底层操作系统。通俗来说,它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价值排序(What matters most);二,道德判断框架,三,意义解释系统。
这应该不难理解吧?
比如,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有人将“家庭”置于“事业”之上,有人为了“公平”而放弃个人利益,这种排序构成了价值观的骨架。
至于道德判断,它体现在日常的选择上。你到底要不要扶老太太过马路?
而意义解释系统凸显在关键决策中。当遭遇失败时,有人会将其解释为消极的、是人生的宿命;而另一些人则会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这种解释系统,会直接影响着选择。
既然已经明白了价值观是什么,再来看看,在AI 时代,价值观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简单来说,就是算法的驯化。短视频平台通过碎片化的信息不断“洗刷”价值观,让我们陷入即时满足的陷阱;这种驯化不仅让人的认知逐渐固化,还削弱了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么,面对这样的挑战,该如何改变或重塑价值观呢?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直面冲突。因为只有在冲突中,才能找到裂缝;而裂缝,恰恰是重新审视自己、突破固有思维的关键。
举个例子:
当“效率至上”和“以人为本”发生碰撞时,这种冲突会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究竟哪一种更符合我的内心?正是这种反复的思辨,让价值观得以迭代和成长。
所以,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教条,而是活着的哲学。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随着时间、经历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它的来源并非单一的,是从生活、工作和经历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一次选择、每一场争论、每一个挫折,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你刷短视频、社交媒体,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构建认知系统;关键在于,能否从内容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才是价值观重塑的本质所在。
4
现在,价值观问题解决了,那思想交流怎么办?
你大概不缺说话的人吧?我也不缺。
每天我们都会在各种社群里泡着,或者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浏览内容;虽然这些平台上的交流有时显得浅薄,但偶尔确实也能碰撞出一些有深度的想法。
另外,思想交流的渠道还有很多。比如学术讲座、研讨会……只要你有时间和意愿参与,总能找到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当然,虽然AI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之间的思想交流,但它确实可以成为辅助工具,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当我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我会向 AI 寻求帮助,我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辩论对手,和它展开激烈的讨论,它的论据和论点未必完美,但也算是一种思想交流。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新的形式?
说到情感体验,我觉得音乐应该都排在第一位;每次坐地铁,我都能看到很多人戴着耳机。我猜大部分人可能都在听音乐,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在学习。
我自己跑步时,更喜欢听一些激昂的歌曲,写作时,背景音乐偏向能让人进入心流状态的旋律。
除了音乐,跑步、散步、爬山也是不错的选择。实在不行,你也可以搬个凳子,找个周末不忙的时候,坐在公园里懒散地度过一个下午。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体验呢?
如果这些还不够,参加公益活动、做志愿者、体验不同的岗位,这也是一种方式。
好了,一口气写了这么多,不知道这个命题能否给你一些不同的启发:如果 AI 来了,我们不再读书,那到底该去哪里寻找书中没有的东西呢?
或许,答案并不在外界,而在心中。AI 的出现确实改变了获取知识的方式,但它并没有改变我们探索世界、理解自我的本质需求;希望你能在这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来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