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兵改工”的前前后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08:16 2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让人铭记,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人终身难忘。对于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而言,铁道兵的转制“兵改工”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肩负国家铁路建设重任的军人,到投身市场经济大潮的央企员工,我们铁道兵以无私的奉献和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段段

w-222# 作者:壕爃 铁四师 铁道兵战友网 2025-04-24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让人铭记,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人终身难忘。对于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而言,铁道兵的转制“兵改工”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肩负国家铁路建设重任的军人,到投身市场经济大潮的央企员工,我们铁道兵以无私的奉献和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在我的记忆和所经历的一生中最难忘的莫过于兵改工的前前后后,那段波澜壮阔的经历。

一、兵改工的历史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铁道兵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提高铁路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我们铁道兵开始了由军队向企业的转型之路。

兵改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战友们需要放下手中的钢枪,拿起建设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学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对于习惯了军营生活的铁道兵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二、兵改工前的铁兵岁月

在兵改工之前,我们铁道兵面临的是极为艰苦的工作环境。战友们穿梭在崇山峻岭、荒野大漠之中,以简陋的工具和坚强的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时候,没有先进的大型机械,大部分工作都是靠官兵们的双手和一身蛮劲来完成。战友们挖土方、抬铁轨、铺线路,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铸就了我们铁道兵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我们铁道兵的世界里,团队合作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挖土方还是铺铁轨,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了早日通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便捷的交通,铁道兵官兵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坚持工作,这种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我们铁道兵的宝贵财富。

三、兵改工期间的思考

1984年1月1日,我们铁道兵十几万官兵服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脱下军装并入了铁道部,顺利实现了由兵到工、由军队到国有企业的转变。

撤编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简称“兵改工”,是我军建军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我当时在铁道兵第四师十八团汽车一连任副连长,亲身经历了兵改工的整个过程。

铁道兵广大官兵们坚决服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从文件下发到全体官兵脱下军装,大概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十几万铁道兵官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全部脱下军装,顺利实现由军队到企业,由军人到工人的转变,在世界建军史上没有先例。

记得当时兵改工的消息是从1981年初开始就在部队中流传了。当时,我在长沙铁道兵学院学习,而我所在的原部队铁道兵第四师十八团还正奋战在山西的太岚线上。有关铁道兵精简、撤销的小道消息在部队和学院不胫而走。有消息说,“铁道兵要整体撤销”;还有的说“铁道兵要精简,只留4个师”等。无风不起浪,这些小道消息似乎有来头。小道消息在部队和学院的传播,像压在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领导干部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如果是真的就面临着以后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

1982年初,我们铁四师十八团遵照上级命令,挥师鲁西南,全体官兵奋战兖石线。师部在临沂市,十八团团部和我们汽车连驻扎在山东莒南县。正当大家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奋勇拼搏,决心为建设国家运煤南通道再立新功时,国务院、中央军委(1982)35号文件下发了。文件规定: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

文件的下发在部队引起了强烈反响,干部战士议论纷纷,撤销铁道兵一时成了饭前饭后的话题。开始,从干部到士兵,从机关到基层,许多干部不理解,思想转不过弯来。不少人认为,铁道兵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炮火硝烟的考验,在新中国铁路建设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屡建奇功,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黎湛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嫩林铁路、京原铁路等大量艰苦卓绝的工程,居功至伟,而且在财政上实行自负盈亏,不吃国家的军费,这样的好部队怎么要撤销呢?

针对队伍中存在的种种思想疑惑和各种情况反映,铁道兵的各级党组织从上到下发挥了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迅速在部队开展了思想分析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并积极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大家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从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大局出发来理解和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保证兵改工的顺利实行。

就要脱下军装了,每个干部战士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随大部队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二是申请转业退伍回家乡安置。如果跟随部队集体转业,将会失去落叶归根,回到家乡父母身边尽孝、与妻子儿女团圆的机会。如果转业退伍回家乡安置,离开心爱的部队和亲爱的战友,感情上又难舍难分。但无论作何种选择,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对于这些血管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骨子里沁满部队情感的军人来说,无疑都是痛苦的。

我于1983年6月从长沙铁道兵学院毕业回到十八团汽车连任排长,负责并主管全排的一切事务。根据当时部队的思想情况,为了确保全排工作不受影响,我也立即投入到了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从当时部队的思想调查和摸底情况看,干部要求转业回家乡安置的占多数,包括志愿兵在内。尤其是夫妻两地分居的基层干部,要求转业回地方比较强烈。按照当时国家的政策规定,部队干部转业回地方,能够享受到军队转业干部的待遇。尽管上级增加了一些干部转业名额,但还是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与此相反,绝大部分战士却非常愿意跟随部队集体转业,尤其从农村入伍的战士,真是天大的好事,可以从士兵直接转为国家正式职工,吃上“商品粮”,端上“铁饭碗”。当时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为“战士喊万岁,干部掉眼泪”。

兵改工前汽车连的战友合影

脱下军装,是人生旅途中一次重大转折,每个人都要正确面对,我当时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刚开始,我也有个人的想法,我刚和老家恋爱的女朋友结了婚,算是真正的夫妻分居两地,意味着现在不想法转业回去,以后回家工作就很困难了。但像我这种刚提干时间不长,正常退伍回家是不可能的,只有趁这次兵改工前,干部转业名额相对较多的机会实现夫妻团圆。可是根据师里和团里的要求,根本轮不到我们这些提拔时间不是很长的干部,于是我也就放弃了回家的念想。

在那段时间,部队思想活跃,加上部队正处在由军队向企业的转型时期,新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部队的管理显得有些松懈,部分干部战士的组织纪律性也有些弱化,出现了一些违法乱纪的苗头及现象。为保持军心稳定,防止违法乱纪发生,保证特殊时期部队的稳定安全过渡,师团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维稳和防事故等工作。

1983年的春节,是35号文件下发后军营最后一个春节,保持节日期间部队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要。这个春节与往年有所不同,干部回乡探亲休假的比较多,上级要求各单位必须加强春节期间部队的维稳和安全工作,我放弃了回乡探亲休假的机会,与战友们一起共同渡过了在部队的最后一个春节。经过上下努力和严格的内部管理工作,部队算是安全顺利渡过了1983年。

兵改工前汽车连的部分战友合影

1984年1月1日,是我们铁道兵官兵们十分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按照党中央文件规定和要求,我们念念不舍地脱下了军装,摘下了领章帽徽,并眼含热泪向军旗告别,从此由部队变成了国有中央企业。也就从这一天起,我们连变成了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汽车队。因为是元旦节日期间,除了连队集体搞庆祝活动外,各班排都进行了小聚庆祝活动,主要是拍照合影留念。

官兵们向军旗告别的情景

四、兵改工后的探索

在兵改工后的初期,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大家思想上也很迷茫,不知从何开始进行新的企业管理和生活。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从零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并转变观念。

第一是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身着军装的干部战士到穿上工装的企业员工,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以前习惯了军营的严格纪律和集体生活,突然置身于市场竞争的浪潮中,难免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这时急需调整的是心态,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角色定位。

兵改工后的汽车队部分职工出车前短会

第二是内部管理的变革。随着企业运作模式和对外业务的需求,企业开始注重内部管理的变革。我们开始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并注重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在兵改工之前,我们汽车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各施工连队的物资运输,战友们驾驶着汽车在各连队间穿梭,为工地施工提供物资保障。然而,兵改工后,我们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是上级领导直接安排工作任务,我们只要把任务完成好就是,没有考虑过自己找活干,也没有运输成本的概念。现在,除了要努力完成好工作任务外,还要自己寻找和承揽工程项目任务,并要想法积极参与招投标和进行成本核算,否则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是外部环境的挑战。刚开始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外部环境的挑战,如市场竞争的激烈、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短缺等问题。这些挑战考验着大家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不断调整战略方向,优化业务结构,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家开始学习市场经济的知识和规则,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第四是技能与知识的更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铁路建设的发展,新的施工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企业面临着设备和技能知识的更新问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和设备操作方法,以适应铁路建设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规范,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就在1984年刚脱下军装时,我们参与修建的“兖石线”工程已接近尾声,整个队伍都在休整并等待新任务,大家都不敢轻易冒险外出寻找外包工程。记得最先尝试参与市场竞争,外出承揽任务的是我们三工程处的厦门安装公司,公司所属下面有两个施工队,一个机械队和一个汽车队。在厦门市打拼了三年多,主要从事铁路工程以外的工程业务,由于是探索阶段,虽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1985年,在三工程处后勤科领导的直接指导和亲自帮助下,我们汽车队自己寻找创收项目给职工发放工资。当时,我带领十几台解放牌汽车,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新浦县进行货物运输创收达半年多,主要是与当地一家国营糖厂车队合作,给连云港码头的海上货船倒运货物,就是将船上的货物运出码头或者将外面的货物送往码头。每一艘船装的货物有好几万吨,每装一船货物我们的车大概要来回跑一个星期,并且24小时不停的跑才能完成。我们的驾驶员非常能吃苦,为了保障任务的按时完成,我们实行的是12小时轮班制,即人停车不停。

船上货物老板是香港的人,看到我们职工的工作干劲十分佩服,也非常喜欢我们的驾驶员,并竖起大拇指赞扬说:“当兵出生的就是不一样”。同时私下给我说:他想成立一个车队,能不能带着你的人一起到我车队来?待遇肯定比你们现在高出好多倍。我委婉的拒绝他说,我们是有组织有单位的,并且是属中央企业,没有那么随便进出的。后来听处里领导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全工程处只有我们车队是盈利的。

到1987年参与到“商阜线”铁路工程后,我们整个队伍才逐渐进入正规,并一直发展到除了能完全胜任国内大小工程项目竞争外,还参与到国际大小工程建设项目竞争的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兵改工后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机械化段代表合影

原十四局局长前排左三杨有诗

汽车队在兵改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面临着身份与角色转变、工作性质的改变以及技能与知识的更新,市场竞争压力和心理与情感调适等多重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全体干部职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铁道兵精神,为国家的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回顾铁道兵兵改工的前前后后,我们深感自豪和骄傲,也十分感慨。兵改工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也是对每个铁道兵人的考验。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有平坦的大道,也会有急流险滩、坎坎坷坷。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光明就在前头。战友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铁道兵的精神品质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兵改工30年以后的中铁建十四局

来源:老铁情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