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化阅读:如何为书本打开新“视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01:33 2

摘要:在地铁通勤、公园休憩或工作间隙的碎片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观看读书博主的视频来了解一部作品。视频化阅读正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郭兴、邓瑞璇、尹思源)在地铁通勤、公园休憩或工作间隙的碎片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观看读书博主的视频来了解一部作品。视频化阅读正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视听结合,解锁文学阅读新路径

下班回家的地铁上,北京市民张女士跟随“睡前故事《红楼梦》”系列视频,深入了解这部文学经典。“以前一直看不进去《红楼梦》,偶然看到这个视频解读,才发现名著魅力所在。”她说。

记者在多个视频平台搜索发现,许多博主以不同风格解读文学作品,或长或短,或温情或幽默,吸引了众多用户观看收藏。

“一只萧包子”社交账号截图。

“本视频耗时5个月制作,共计240分钟,为你深度解读名著《白鹿原》”。这是读书博主“一只萧包子”解读《白鹿原》单个视频的开场白。视频发出后,收获众多网友点赞。

视频中,他详细讲述了《白鹿原》故事的情节,还加入了人物特效、配音演绎以及时不时抖出的“包袱”。

“我想让大家更容易走进这个故事,去推开那片黄土高坡上白鹿原的大门。”在他看来,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解读,大家就更容易走进名著。

在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王先生,经常刷到一些读书博主的讲解视频。“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可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王先生说。

“尽管观看图书解读类视频并非传统的‘读字’,但它本质上依然是知识的获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关于图书讲解、图书导读的视频和直播,均属于广义的阅读范畴。

“解书”“荐书”不能代替传统文字阅读

“好的读书博主首先和创作者共鸣,然后像信号基站一样,把共鸣和共振表达出来,把更多读者的内心拉进了作品中。”一位畅销书作家告诉记者。

“类似《百年孤独》的著作人物关系复杂且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很多人看不懂就放弃了。通过视频化的讲解,可以增强阅读的信心。”徐升国表示。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施勇勤认为,视频化阅读有趣、门槛低、观看场景不受限,读者还能在评论区互相交流,诸多优点让这类视频快速传播收获大量观众。

施勇勤表示,视频和直播阅读还带动了大众阅读实体书的兴趣。她举例,《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某直播间被推荐后,销量达几百万册。

然而,施勇勤等多位采访对象也表示,视频化阅读虽然满足了部分受众的阅读需求,但不能代替传统文字阅读。图书讲解更多的是“解书”“荐书”引导阅读的作用,一味靠视频“阅读”容易带来碎片化、浅层化的认知,真正的阅读还是要回到原著中来。

“视频是博主自己的思想输出,不能代替读者自己阅读理解。”“一只萧包子”说,只有自己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与成长。

借视频化阅读优势助推全民阅读

资料照片:读者在日照市东港区城市书房樱花园馆阅读。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视频化阅读不仅拓展了全民阅读的时空边界,更实现了知识普惠。应发挥视频化阅读的优势,推进全民阅读。

徐升国建议,引导培育一大批优秀的“阅读摆渡人”,告诉大家阅读的好处和方法,加强“难啃”经典名著的解读,逐渐引导观众从视频阅读转向原著阅读,把视频平台变成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渠道。

如今,多个视频平台也在线上持续开展读书活动,邀请作家、读书博主、读者等分享好书,在数字空间营造阅读氛围。

同时,施勇勤表示,视频平台需加强对优质阅读内容加权推荐,给予“阅读摆渡人”更多流量扶持;除为有阅读习惯的人群做推荐外,还需为更大范围用户做尝试性推荐。

专家还建议,通过系列专题的图书分享,让读者在碎片化中尽量获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比如用50个10分钟的视频解读《红楼梦》,虽然它还是碎片化,但是系统化的程度高了。”徐升国说。

“读者也可以多关注一些作家、出版社、优秀读书博主的账号,把视频化阅读作为深度阅读的补充。”天津一家实体书店负责人刘毅说。

来源:长安李拾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