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2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潘晓良摄影报道)艺术是文明的镜像,映照人类精神的深度与广度。近日,记者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了解到,校园里有一方名为"坦岩"的艺术天地,将东西方传统绘画精髓熔铸一炉,在守护与创新中搭建起跨越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2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潘晓良摄影报道)艺术是文明的镜像,映照人类精神的深度与广度。近日,记者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了解到,校园里有一方名为"坦岩"的艺术天地,将东西方传统绘画精髓熔铸一炉,在守护与创新中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美育桥梁。这个成立于2023年12月的艺术工作坊,以岩彩与坦培拉绘画为双轨,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校园绽放新生机。
领略中西经典,坦岩美美与共
岩彩与坦培拉,分别是东西方绘画的基因密码。从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到文艺复兴的蛋彩技法,工作坊带领学生穿越千年艺术长河:新疆克孜尔壁画的斑驳肌理诉说着丝路文明的璀璨,达芬奇笔下的细腻光影凝结着人文主义的曙光。
通过系统学习两大画种的历史脉络、代表作品及美学特质,学生在对比中看见世界美术的多元图谱,在差异中领悟文明互鉴的永恒课题,让尊重与包容的种子在艺术感知中萌芽。
传承传统工艺,致力守正创新
当现代艺术趋向"现成材料"的便捷,坦岩工作坊却选择逆流而上——从画布制作到色粉研磨,学生完整复刻古代艺术家的创作工序。在胶东半岛的山海间,金沙滩的细沙成为画底基材,磁山矿石研磨成天然色粉,贝壳碎片化作画面肌理。调制坦培拉媒介剂时,蛋液的浓稠与酪素的清透,让学生触摸到戈佐利、乌切洛等大师的创作温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属箔片的运用为画面注入东方意趣,传统工艺在当代视角下完成创造性转化,古老技法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DNA。
营造艺术氛围,表现无限创意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生活共振。工作坊构建起"行走的课堂":地质博物馆里,矿石标本成为天然色卡;文化馆中,非遗展品化作创作灵感。校园展厅里,《烟台千里江山图》将蓬莱仙境、昆嵛叠翠尽收画中,《渔灯节》系列作品以坦培拉技法重构民俗记忆。
更令人惊喜的是艺术与生活的跨界:陶瓷彩绘上的岩彩纹样、唐卡首饰中的矿物色彩、手机壳上的坦培拉图案,让千年艺术走进日常。当传统技法遇见现代设计,艺术不再是高悬的殿堂,而是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理解美术贡献,记录美好生活
在数字时代,工作坊探索出独特的艺术传播路径:学生用镜头记录矿物研磨的颗粒质感,以视觉笔记解构经典画作的色彩密码,通过《画局》公众号搭建云端艺术社区。扫码即可观看的创作视频,让岩彩的层叠技法、坦培拉的罩染工艺突破校园围墙。
更具深意的是,学生在梳理两大画种的发展脉络时,清晰看见中国岩彩对东亚艺术的辐射、坦培拉对油画的孕育作用,在历史纵深处理解美术作为文明推手的独特价值。
从长安到威尼斯,从龟兹到佛罗伦萨,坦岩艺术工作坊以画笔为舟,载着学生在东西方艺术长河中溯流而上。在这里,石青与群青对话,蛋彩与胶矾共鸣,传统与现代交织成美育的光谱。当孩子们用磁山矿石绘就家乡山色,用蛋黄媒介剂勾勒当代生活,古老艺术便完成了最动人的传承——不是复刻标本,而是让文明基因在青春血脉中重新生长。这方校园里的艺术工坊,正在用色彩与技法,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新篇。
责任编辑:徐峰
来源:大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