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正值春耕生产好时节。俯瞰湘中大地的广袤农田,只见农机穿梭、泥土翻滚,农民朋友撸起袖子、抢抓农时,加强农资储备、农机检修,强化技术服务、田间管理,为今年粮食稳面丰产开好局。
(视频来源/娄底新闻网)
芳菲四月春意盛,大地如锦春耕忙。
眼下,正值春耕生产好时节。俯瞰湘中大地的广袤农田,只见农机穿梭、泥土翻滚,农民朋友撸起袖子、抢抓农时,加强农资储备、农机检修,强化技术服务、田间管理,为今年粮食稳面丰产开好局。
多点开花,早稻生产进展顺利
娄底的田间地头,正似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画卷。
在娄星区蛇形山镇万桥村,种植大户康建新指挥着“飞手”操控无人机运送水稻秧苗。满载秧苗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快速降落到待插地块田埂上。这一创新举措将传统挑苗运苗的“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每次飞行,无人机能运送15盘秧苗、约65至75公斤,不到一分钟就能精准送达指定区域,工作效率提高了5至10倍。而且,秧苗在运输过程中能得到有效保护,成活率显著提升。
在双峰县,集中育秧大棚内自动化控温控湿、无人化灌排,大田无人机施肥喷药等“黑科技”纷纷亮相;农友集团制造的丘陵山区新农机“深泥王”大显神威。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技”,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动力,提升了现代化水平、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推动了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在新化县科头乡种粮大户李忠诚的水稻育秧基地,机器自动填入营养土、浇水、播种、再覆土,工人们娴熟地配合育秧生产线开展自动化育秧。“我年前就把农资准备充足,今年计划增加双季稻种植面积600亩。”李忠诚介绍,为了做好今年双季稻种植,他专门引进了中科发早粳1号。这个品种具有耐低温、米质好、产量高、低镉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商品性与市场竞争力,与其他早稻品种相比提前了10-15天播种,能提前收割早稻、移栽晚稻,防止寒露风为害,确保晚稻生产安全。
截至4月17日,全市早稻移栽44.81万亩,完成进度50%。2023年以来,全市新建集中育秧设施234个、92.2万平方米,均已投入早稻育秧;检修调试各类农机3.3万多台,开展农机手培训2600余人,助力春耕生产机械化;“湘剑”护农行动深入开展,各类农资量足价稳、质量可靠;大力推广集中育秧大棚育秧闲置期综合利用,发展春提前蔬菜、食用菌生产和富硒油菜苔产业,支撑“菜篮子”稳产保供。预计今年一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总产34.11万吨,同比增长4.3%;生猪出栏同比增长0.97%,农业经济呈现平稳向好态势。
多措并举,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受去年暖冬和干旱天气影响,今年水稻二化螟基数高。据预测,今年“五月低温”发生几率较高,全年总降雨量偏少,当前局部地区大田翻耕缺水。面对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粮食稳面丰产,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强化科技赋能。深入推进单产提升行动,聚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四大重点作物,分区域明确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力机型,推动品种优良化、技术集成化、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水稻“早专晚优”和镉低积累等品种,应用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深水灭蛹、配方施肥等技术,补齐水稻集中育秧、机插机抛等短板。重点打造新化县水稻、双峰县油菜、涟源市玉米等3个全国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由市级党政领导带头联系建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推广片,带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
强化龙头带动。在现有粮油类7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500多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多家规上加工企业的基础上,深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和返乡创业行动,持续培育壮大规模化种植主体、社会化服务主体、品牌化加工主体,做优“娄底农事达”服务品牌,推广“N代”托管服务模式,构建“一域一中心、镇村全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
强化要素支撑。大力推进耕地提升、防灾保灌、农技人员“三进三全三送”等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软硬件”。2019年以来建设高标准农田95.13万亩,其中实施投融资创新8.47万亩、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94亿元,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8%。创新“天帮忙”APP等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基层植保体系和能力建设,2024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5.5%,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2.6%。组建技术服务团队,紧盯关键农时,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对30亩以上种粮主体实行技术包联“点对点”服务全覆盖。(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澜 通讯员 袁敏 罗宇星)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来源:娄底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