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特在哪儿】杨起营村:一根纱线“织”锦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08:50 2

摘要: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辉县市吴村镇杨起营村已经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走进村里中州棉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州棉纺)纺织车间,一排排自动化纺纱机如银龙般蜿蜒,细密的棉纱在机械臂的牵引下轻盈舞动。该公司负责人杨世恒站在生产线旁,手指轻抚一束刚下线的精梳棉纱,笑容里带着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辉县市吴村镇杨起营村已经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走进村里中州棉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州棉纺)纺织车间,一排排自动化纺纱机如银龙般蜿蜒,细密的棉纱在机械臂的牵引下轻盈舞动。该公司负责人杨世恒站在生产线旁,手指轻抚一束刚下线的精梳棉纱,笑容里带着几分感慨:“多年前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如今我们的每台设备都是乡亲们的‘金梭子’。”

农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然而从“粮仓”到“织仓”的蜕变道路,杨起营村一走就是几十年。

杨起营村位于吴村镇东南角,全村共2700余人,耕地面积3680亩。作为辉县市西南部的“粮仓”,早在1995年以前,杨起营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但仅凭农业农民很难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杨起营村就有了村企,办起了纺纱厂。

“由于有村企,我们村的物质生活要优于周边的村庄。最前沿的物质享受,本村村民总是最先尝试。连小伙子找对象,都比别的村庄优势大一些。”杨起营村党支部书记杨俊资自豪地说。

那些年,杨起营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然而,从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起起伏伏。1997年前后,中国纺织行业进入萧条时代。杨俊资回忆:“当时由于市场原因,再加上企业体制改革步伐滞后,整个纺织业都在亏损。但在如此大背景下,我们村仍然坚持选择发展纺织行业,中州棉纺还保持了逆‘生长’。”

杨俊资谦虚地谈道:我们也没什么发展秘诀,就是做到了三点:一是村“两委”执行力强,能第一时间抓住商机。二是始终如一“坚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信条。三是及时更新先进设备,紧贴最前端技术。

目前,全村现有中州棉纺、华宇纺织、鑫汇纺织3家限额以上纺织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2万锭——相当于7个当年的郑州国棉三厂。用工高峰时,3家企业共安置了2300多名工人。

集体富了,如何念好“共富经”?杨起营村大胆尝试,积极推动村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织”就“利益共同体”。全村通过股份制经营形式,家家入股、户户分红,带动村民2000多人就近就业,村集体分红增收,在全省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支部主导+集体经营+村民入股+收益共享”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杨起营样板”。

村民张肖肖在纺织车间负责质检,月收入已过万元:“从前只种地,现在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又入股了企业,咱既是工人又是股东,年年拿分红,收入增加了不说,还能在家门口就业,照顾老人小孩、挣钱养家两不误。”

时代在变,杨起营人追求梦想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如今,智能纺机奏响了“革新曲”,全村的纺织产业正在完成从汗水车间到数字工厂的彻底蜕变。

走进中州棉纺的智能生产车间,空气里飘浮着数据的气息。温湿度、纱线张力等参数随时能够在云端系统实时监测。技术员冯国强轻点平板电脑,随即可以调出整个生产车间的生产数据,他说:“过去调色靠老师傅的经验,现在大数据能精准分析生产过程中各种‘疑难杂症’,解决问题的速度与能力也同步提升。”

杨世恒告诉记者,这场“技术革命”始于2023年,目前已投资9000多万元,对车间设备进行了技术革新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其生产速度与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基于杨起营村纺织业的现有优势,吴村镇又在酝酿一个新的梦想——打造一个“纺织小镇”。

从一根纱到一片产业集群,产业链上“绣百花”。以“链式招商”为抓手,以纺织企业为引领,瞄准纺织上下游产业,带动区域内的物流、商贸、加工、超市、服务、个体等行业发展,吸引外来企业入驻,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打造一个“纺织创新谷”,未来这里将集聚研发设计、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让“纺织小镇”的纱线“织”向全球。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车间的玻璃幕墙,数控面板的蓝光次第亮起,仿佛万千数据在夜色中流动。这光流中,跃动着杨起营村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心跳,也编织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正如老纺织工周保国所说:“从前梭子穿梭的是棉线,现在穿梭的是咱庄稼人的好日子。”(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 通讯员 张慧云)

编辑:杨璇

来源:新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