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00:17 2

摘要:我国草原资源丰富,草原面积近40亿亩,居世界第一。草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目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状况如何?将继续开展哪些保护工作?

我国草原资源丰富,草原面积近40亿亩,居世界第一。草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目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状况如何?将继续开展哪些保护工作?

4月22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长李拥军表示,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国家林草局制定了一系列强化林草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草原监测、保护、修复、执法、草业、支撑等六大体系,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草原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十四五”以来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草原增绿扩绿取得显著成效,草原资源监管效能全面提升,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林草局以组织实施“双重”“三北”等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草原修复治理。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5.5亿吨。

在草原执法监管方面,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绿盾”“护绿”等专项行动,打击毁草开垦、非法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草原变化图斑判读与核查处置,提高主动发现破坏草原违法行为的能力。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立案查处破坏草原案件近5万起。

“尽管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已走出低谷,实现了由本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修复治理难度大,目前仍有约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李拥军说。

今年,国家林草局将编制草原保护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谋划“十五五”草原保护发展目标举措和重大项目;依托“三北”“双重”等工程项目,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修复,继续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重点推进联防联治区域项目、331国道万里阻沙带项目和央企实施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综合治理项目。

新建近60万亩草种繁育基地

草种是国土绿化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二级巡视员赵兵介绍,国家林草局加强草种质资源调查保存利用,启动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目前全国已有内蒙古、山西等18个省区启动了草种质资源普查;布局建设“1个中心库+20个资源圃”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1个中心库即国家林草设施保存库(内蒙古分库)已经开始试运行,20个国家草种质资源圃已经布局;组织编制了30个主要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指标,为育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国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提升草种供给能力。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已新建近60万亩草种繁育基地,年产优良乡土草种近2.5万吨,有力地支撑了“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草种需求。

国家林草局科技司二级巡视员佟金权介绍,为破解我国生态草种优良品种少的“卡脖子”问题,2022年,国家林草局部署实施了“草种优良品种选育”揭榜挂帅项目,选育出15个国家级审定品种,单播建植当年植被覆盖度超60%,提高草地生产力80%以上,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等地退化草原、沙化草原、重度盐碱化草地修复,实现草原生态、生产、生活多重功能协同提升。

“当前,我国草种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各类草种对外依存度仍较高,特别是生态修复急需的优良乡土草种依然供应不足。”赵兵表示,下一步,将把加强优良乡土草种选育和提升草种生产供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力争到2030年生态修复用草种和饲草草种国产自给率达到75%。

创新草原保护利用新模式

李拥军介绍,在草原科学利用方面,各地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契机,通过加大人工种草力度、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措施,加快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恢复。同时,草原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此外,国家林草局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台“林草要素保障八条”政策,优化重大项目、保供煤矿使用草原审核审批流程,切实强化草原要素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2023年,国家林草局与内蒙古、西藏、青海共同推进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点带面解决制约草原保护发展的制度机制问题,目前已取得31项初步成果。同时,积极创新草原保护利用新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挖掘草原生态旅游、自然教育、草原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利用潜力,开展39处国家草原公园和18处国有草场试点建设,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12处“红色草原”,探索建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

来源:古生物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