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快评丨短视频能“自诊”心理疾病?千万别刷到什么都信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23:04 1

摘要:“刷了几则短视频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有焦虑症了”——据4月22日《工人日报》报道,26岁的北京上班族小江偶然刷到一条题为“焦虑症的八大表现”的短视频,其中列举了“心跳加速”“入睡困难”等8种症状,并称“有5种以上需警惕焦虑症”。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刷了几则短视频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有焦虑症了”——据4月22日《工人日报》报道,26岁的北京上班族小江偶然刷到一条题为“焦虑症的八大表现”的短视频,其中列举了“心跳加速”“入睡困难”等8种症状,并称“有5种以上需警惕焦虑症”。

类似心理疾病“自诊”的视频逐渐火热,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碍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或是经济成本的考虑,很多人对接受心理咨询仍有一定抵触情绪。短视频“自诊”不仅方便快捷、成本低,而且相关讲解很“接地气”,这对于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帮助人们关注自身状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问题是,一些博主往往将专业、复杂的心理疾病诊断过程拆解成简单的行为特征,让人们“对号入座”——“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如此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和个体差异的“诊断”,能准吗?

很多博主打着“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的旗号,实际上根本没有相关的从业资质。这些人拍短视频的主要目的不是科普,而是通过吸引流量来卖课、卖保健品等,说白了,就是利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牟利。如果人们轻信、盲信这些“诊断”,不仅可能越来越焦虑,而且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终身心、人财俱伤。

一方面,平台应该强化内容审查和资质审核,对“娱乐性内容”和“专业内容”进行必要的区分和标识,对传播焦虑、无资质卖课的行为及时封号追责,即便要进行这方面的科普,也应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专家学者等;另一方面,行业内部要及时完善心理咨询相关资格认证体系,提高从业者的准入门槛。除此之外,个人要提高甄别能力,短视频可以刷,但不能刷到什么都信。多方合力,才有可能将“碎片化关注”真正转化为有效的心理健康呵护行动。

来源:湖南壹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