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营实体“小”书店到社区文化“新”空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09:19 2

摘要:一页“尔滨”,书香为伴。日上三竿,王澈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巴洛克书局,翻阅起《动物妙想国》,开始一场纸上的探险之旅。夕阳西下,满身“班儿味”的小李和小周结伴赶往半见书局,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幅钢笔淡彩画,以此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夜色阑珊,阳阳推开雪山书集的

一页“尔滨”,书香为伴。日上三竿,王澈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巴洛克书局,翻阅起《动物妙想国》,开始一场纸上的探险之旅。夕阳西下,满身“班儿味”的小李和小周结伴赶往半见书局,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幅钢笔淡彩画,以此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夜色阑珊,阳阳推开雪山书集的大门,打算选购几本旅途中的“精神食粮”……

一间有内容、有内涵的实体书店,不仅是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有益补充,也是了解一座城市人文精神、气质品格的独特切口。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哈尔滨3间民营实体书店,探寻它们如何以“小而美”的体量,构建起“阅读+社交+体验”的复合场景,通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不断将书香融入城市版图、沁润社区肌理,激发爱“阅”之城的文化活力。

偶遇一间书店 爱上一座城市

去年9月9日,夜风微凉,雪山书集的灯光吸引住了在哈旅行的日籍华语女作家吉井忍。她在店员的推荐下购买了两本书,并留言:“因为受不了东京的炎热来到中国东北,这段时间的哈尔滨真好。”这场相遇让她对这家独立书店念念不忘。今年3月23日,吉井忍将在哈尔滨唯一一场新书分享会开在了“雪山”。

“欢迎大家常来登山。”这是店主小刘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的固定用语。雪山书集不是严格意义上安安静静读书的场所,既卖书,也卖咖啡,而且不必正襟危坐。书友评价雪山书集是“店小乾坤大”,6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书籍算不得齐全,但只要有新书,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图书并没按照传统方式陈列,而是将相关联的书籍摆放在一起,由书友自行探索。“这正是逛独立书店的乐趣,我们不是来找书,是期待一份‘偶遇’的惊喜。”书友罗落说。

这种“偶遇”的理念,正是店主小刘的经营哲学。“书店是内容行业,经营书店就像在写小说,店名即书名,所售图书、周边产品和文化活动都是所要呈现的内容。”小刘说,自己每天都雷打不动花上近3个小时找书、选书,她希望每一个走进店里的顾客都能看到一片“脑海”、收获一本图书,并在阅读中得到成长、交到同频的朋友。“大书店的定位是公共服务,我们做社交属性,就像美剧《老友记》里的‘中央公园咖啡馆’——坚持每天营业到23时,就是希望能够给爱书人提供一处‘第三空间’、一个精神栖息地。”

“独立书店想要生存,一定要兼顾文化情怀和商业理性,最终价值在于回归人文本质。”在小刘心中,雪山书集不仅仅是一间让阅读成为习惯的书店,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享——这里身体力行推崇环保理念,举办读书分享和音乐现场……小刘说:“更多时候,我们在践行一种社区文化生活,街坊邻居都是构成这个社区的重要元素。”

每年春节,除正月初一店休外,雪山书集都正常营业,许多返哈过年的外地书友会来“登山”,在这里打卡、选书、邂逅,与小刘分享过去一年的得与失、甘与苦。流动在书店里的新年问候、欢声笑语,让小刘产生了“就这样不退休也挺好”的念头。“书友把我们当朋友,给予信任和鼓励,更坚定了大家把书店做好的决心。”

“好的书店,也是人们爱上一座城市的理由。”今年4月12日,雪山书集开启了它的第五个年头,“我希望有更多人因为像雪山书集一样很用心也很细心的独立书店,而更加喜欢哈尔滨。”小刘说。

在家门口建起“文化客厅”

在工程街与经纬街交口,半见书局既醒目又与周边环境非常协调。书页样的雨搭掀开一角,树木的枝丫在空中交接,庇护着店里正在阅读的爱书人。

店主马岩将书店选址在这里,不仅是青睐老城区缓慢节奏与现代气息碰撞的冲突感,也因为这处2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足够发挥她关于独立书店的全部想象。“我们希望美好的空间可以赋予更多思考的能量,在有序静谧中更好地读一本书、更舒适地坐一个下午,与那段时光自在也自洽地相处。”马岩说。

精心的设计让半见书局明亮开阔、动线流畅,书墙将图书区、阅读区、文创区和咖啡区分隔开来,艺术创意、社科哲学以及中西方文学等图书被整齐摆放。“对我来说,阅读是缓解情绪、滋养精神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办法。”在附近上班的石头说,半见书局已成为他和同事们工作之余常来的地方,“这里可以使人慢下来,看书、聊天、喝咖啡,非常惬意。”

“基于选品,书卖得出乎意料的好。但很多人到书店不是为了买书,而是需要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马岩说,“我想把书店打造成一个适合阅读、可供交流的‘文化客厅’,也希望这里能够成为融合多种业态、整合各类资源的公共空间。”

去年3月开张至今,半见书局组织了100多场活动,既增加了书店的“内容”,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看点”——画展、摄影展,读书会、分享会,意式咖啡教学课、零基础油画体验课、尤克里里公开课、钢笔淡彩创作课,英语角、室内乐演出、少儿美育课堂、剧本创作分享会……马岩以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集讲座沙龙、艺术展厅与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聚集起一群对生活有热爱、对阅读有追求的老街坊,书店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我们既欢迎附近学校的小学生到店等候父母,也会招呼门外徘徊的大爷大妈进店闲逛——希望半见书局成为连接社区与人的纽带。”马岩笑着说,“现在来书局读书的不只是周边社区的居民,居住更远的读者也会来打卡购书、参与活动。未来,我们会继续沉淀自己,同时用80%的精力去做公益活动,回馈大家。”

好的书店是一所学校

“巴洛克书局”不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店铺选址经过精心测算,地处哈西商圈附近的居民区,辐射周边社区和学校,构建起步行可达的阅读半径。“巴洛克书局还是比较传统的,年轻人喜欢的那种‘文艺范’,我们着实做不来。”48岁的店主韩薇笑着说。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是刻在韩薇骨子里的认知。1995年,韩薇从家乡考到哈尔滨读书。课余之外,她最喜欢的事就是乘车到道外南头道街附近,在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感受时光的沉积,这也成为她青葱岁月里的美好记忆。留哈工作、在哈安家,生活按部就班,两个孩子也在韩薇的悉心培育下茁壮成长。随着儿子考入大学、女儿上了初中,韩薇下定决心将自己从家庭琐事中抽离出来,完成自己的梦想。在与闺蜜刘任沟通后,两人一拍即合——开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店。

人生下半场做实体书店的底气来自韩薇对书的热爱。“这些年,我们不仅自己买书、读书,还陪伴孩子们一起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机缘巧合下也结识了许多书业和出版社的朋友。他们听说了我的故事,既佩服又支持。”

去年年末,韩薇与合伙人出资租下了离家不远的三层商服。书店装修简单清新,进门就有种到家的感觉。“书店面向的主要客群是30至50岁女性,方便她们带着孩子到店阅读、学习。”韩薇从妈妈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作为出发点,同时借助自己在亲子教育等领域的资源,期望通过陪伴和指导,为更多宝妈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教育。为了充分发挥书店的功用,韩薇还将第三层对外开放,作为爱书人、宝妈群举办读书会、绘本课的场地。

“好的书店是一所学校,或许哪天某个人在书店里因为某本书就改变了命运。”韩薇和闺蜜希望通过自己的书店带动一些妈妈、影响一些家庭,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帮助他们通过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其实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赚钱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真正想做点自己喜欢并能够坚持下去的事儿。每次在书店享受宁静,都是对心灵的滋养。所以我们都非常愿意用主业‘养’书店这个副业。”韩薇说,“只要我们不离开这座城市,巴洛克书局就会一直开下去。”

哈尔滨日报记者 阴祖峰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