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姚基金创始人姚明走进深圳图书馆北馆,参观智能立体书库,又前往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参加“息屏24小时”校园行启动仪式暨“息屏逐光,探索无界”主题活动,引得同学们掌声雷鸣、欢呼声不断。
4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姚基金创始人姚明走进深圳图书馆北馆,参观智能立体书库,又前往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参加“息屏24小时”校园行启动仪式暨“息屏逐光,探索无界”主题活动,引得同学们掌声雷鸣、欢呼声不断。
深圳图书馆北馆智慧书库。
姚明点赞“北馆很漂亮”
进入立体书库,姚明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这座智能立体书库是国内首创的超深立体书库,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地下智能立体书库,其拥有21.55米超高书墙、400万册藏书,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姚明表示自己在图书馆附近长大,走进深圳图书馆北馆倍感亲切。“北馆很漂亮,如果城市中能多些这样的阅读空间和场馆,我相信‘每天息屏1小时’不是难事。”姚明说。
谈及阅读,姚明表示父母曾给他两套书——《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这两套书是他整个童年的回忆。“这些书打开了我对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各个历史阶段人物事件和哲学理论等方面的探索,就像是精简版的大百科全书。”姚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自己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本书,“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做一些取舍。在自己每天或者每个阶段的时间内作出一个选择,放下屏幕去接触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书籍。”
姚明一行参观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
学子积极参与“息屏”行动
在结束深圳图书馆北馆的活动后,姚明一行走进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参加“息屏24小时”校园行启动仪式暨“息屏逐光,探索无界”主题活动。看到篮球巨星,同学们掌声雷鸣,欢呼声不断。在学生讲解员的带领下,姚明参观了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的智慧体育设备、每周半天计划等特色项目,并在学校开设的“息屏倡议墙”边驻足观看。
“学校倡导我们学生们积极参与,我们现在的困惑是怎样让家长也做到息屏24小时。姚明叔叔,您能不能在上面签个名,鼓励一下参与活动的学生与家长呢?”学生讲解员的一番话将姚明逗笑了,并爽快答应签名要求。
“姚明叔叔是我的偶像,我第一眼看到他来到学校,内心十分激动。”作为学校遴选出来的讲解员代表,学生讲解员孙茜妍在完成讲解工作后仍然久久无法平息激动的情绪。孙茜妍表示,自己非常注重阅读带来的影响,在学习之余会合理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在学校倡导“息屏24小时行动”之后,孙茜妍也积极响应,“一开始还是有点不习惯和焦虑,但放下手机后逐渐发现我可以记住生活中更多美好的细节,我可以拥抱大自然,也能奔向体育场,这非常有意思。”孙茜妍表示,父母对这一行动非常支持,“是我的父亲首先提出让我和他一起去完成这个行动计划的。通过这个行动,我们走出家门,参与户外运动以及露营等,这些活动都很有意义。”
“息屏24小时行动很有意义,能让更多学生从手机里摆脱出来,去阅读去运动,另一方面,跟家长的互动也会得到有效促进。”初三学生农紫宸表示,其父母十分支持该项行动,在业余时间也会增强与其互动,用心陪伴成长。
姚明现场分享息屏活动理念。
“息屏”带给人们奇妙体验
当天,姚明在深高北校区开展“息屏24小时”公益计划,他倡议学校每个学期可发起一次“息屏24小时”行动,目的是让大家去接触真实的社会,而不是停留在网上。“我们需要平衡线上和线下的生活。”姚明说道。
关于“息屏24小时”公益计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记者,姚基金理事白岩松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每天能多拿出一个小时不看手机,去运动、去阅读,去(进行)人与人见面,该有多好。”白岩松在视频中呼吁,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回到生活,回到人与人,回到面对面,回到此时此刻,回到所有有趣的事情当中。
在“息屏24小时”公益计划中,姚基金捐助的受益人也逐一亮相,其中姚基金“县级合作伙伴”湖北红安县的师生分享参与“息屏24小时”的感受,并展示学生用创意手抄报形式描绘的“息屏24小时”后的种种奇妙体验;黑龙江伊春市伊美区的师生和家长分享“息屏24小时”的收获,该区11所中小学校一万余名学生共同参与“息屏24小时”公益计划,远离手机,参与体育运动、劳动实践以及阅读分享等活动。“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断网,而是一次唤醒,唤醒孩子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有学校老师表示。
“屏幕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和海量的信息,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沉迷于屏幕里的虚拟互动,却忽略了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走出屏幕的包围圈。”不少学生在“息屏24小时”行动中受到了触动,并真切思考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意义。
“非常感谢深圳给我们这次机会向大家分享这个理念。希望大家能一块行动起来。”姚明说。
▮专访
姚明:帮助下一代 寻求线上线下平衡
姚明接受媒体采访。
“息屏24小时”公益计划如何推动和落实?“息屏”与阅读又有什么深层次的联动?在深圳图书馆北馆的学人书房,姚明与媒体面对面,深入探讨了“息屏24小时”与阅读之间的关联。
记者:深圳提出了“每天息屏1小时、读书运动爱自然”的倡议,希望市民朋友能够在息屏后去读书、运动。您认为后续如何转化为可视化、可持续化的行动,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创意去落实?
姚明:方法还是多种多样的。“每天息屏一小时、读书运动爱自然”这一句口号已经起到了归纳作用,告诉大家息屏后应该如何去做。当然还得看个人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如果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场馆和活动,我相信许多人都愿意走进图书馆,走上运动场。
记者:您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息屏24小时,而深圳则提出了每天1小时息屏,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做到数字的平衡?
姚明: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我认为数字的平衡绝对不是反对使用技术产品,毕竟当下我们与数字化产品的绑定已经非常深了。我们要寻求的平衡,是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平衡,特别是在帮助下一代(去寻求这种平衡),因为现代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线上生活的“原住民”。我想不管是每天1小时还是24小时,其实都是一个数字而已,方式不同,但大家的理解都是一样的。
“息屏24小时”实践案例分享。
记者:关于“息屏24小时”公益计划,后续是否会有进一步的落实举措?
姚明:实际上“息屏24小时”很难用政策性的内容去规范和落实,它更多是一种呼吁,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引发社会共鸣。自从提出后,我们确实也看到了大家非常关心和认同这一点,并用各自合适的方法加入这个行动中来。我们不希望“息屏24小时”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找回线下生活。至于举措,我想还需要群策群力,倾听更多人的意见和看法。
记者:您能否从阅读和运动的角度谈谈看法?今年将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能为十五运“打CALL”吗?
姚明:阅读很多时候是通过书本去体验别人的体验,而运动实际上是感受自己的体验,对我来说阅读更多是自己在文化上的一种需求吧。
谈到十五运,我本人参加过第八和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两次经历都记忆犹新。这次举办的地点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我希望在这里能看到更多新生力量,也看到更多的新兴文化。
记者:顶尖运动员需要具备“阅读”比赛的能力,您的身份经历了许多改变,从“阅读”比赛,到“阅读”社会,再到“阅读”人生,您都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呢?
姚明:每个阶段都不同。我将其简单归纳为做加法和减法。做加法就是不断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做减法就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就好比我做运动员的时候打中锋,那尝试着打前锋甚至后卫行不行?后来发现自己不擅长,那就只能退一步,专注于做(打中锋)这一件事情。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