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枣树的种植区域广泛,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是关键,最近就有网友反馈家里种的枣树突然就“发疯了”。
我国枣树的种植区域广泛,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是关键,最近就有网友反馈家里种的枣树突然就“发疯了”。
说起枣疯病,其实,就是人们常提到的公枣树,只要感染病害,病株结果能力减弱,3-4年时间就要失去生机。
而且,枣疯病涉及范围很大,晋冀鲁豫,陕甘新宁,都能见到植株不同程度感染病害,威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部分枣农的防治意识弱,病害初期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造成植株的生长状态严重受损。
因此,该病害对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巨大,掌握该病害特征、病害规律和防治措施,特别重要。
病害特征
感染枣疯病的植株,想辨别出来很容易,根部、枝、花、叶、果实都能表现出明显特征。
根部出现丛生根。疯枣树根部萌发大量的不定芽,丛状短疯根,枝叶同正常枝叶比细小,呈黄绿色。
通过强烈的日照照射,叶片就要失绿,逐渐变得焦黄枯萎,根部完全腐烂,造成整个植株彻底的死亡。
花朵变成叶片。按照发育的逻辑,枣花会成为果实,但感染病害,花器退化,雄蕊成为小叶片,雌蕊成为小枝。
除此外,感染病害的植株,枝条同样会有变化,正芽隐芽都成为发育枝,其它芽成为小枝,丛枝问题突出。
叶部黄化变异。枣树的叶片黯淡无光,逐渐发黄,叶边缘卷曲,触摸起来硬且脆,有焦枯的感觉。
病害症状严重,叶部就要掉落。开花过后,长出的叶片,外观大都狭小翠绿,呈现出鼠耳般的外观。
果实出现减产变质。正常情况,感染病害的植株无法结果,还是幼果阶段,就已经自然脱落。
就算是健康枝条,能坐住果,但果实大小不一致,表皮凹凸不平,红绿相间,吃起来口感柴化松软,食用价值降低。
病害规律
虽然枣疯病只要发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改善,但是病害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基本是确定的。
传播途径。枣疯病传播分两个途径,一是人为传播途径,主要指通过嫁接、芽接、枝接和根接等传染病害;
二是自然传播途径,指菱纹叶蝉摄入枣疯病类菌原体,终生带菌,传染其它的健康植株,常见的叶蝉包括拟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等。
传播规律。正常枣疯病都是从大枝和根蘖开始,逐渐扩展至全株,情况严重时全株同时表现出病害。
只要感染病害,体型较小树,抗逆能力弱,1-2年就要枯萎,体型较大树,抗逆能力强,病害的完全释放需要周期,3-5年就要枯萎。
整体来看,病害的规律是,土壤肥沃、水肥条件优良、管理精细、无病虫害的枣园,不易感染枣疯病,相反,就很容易感染。
预防措施
枣疯病被称为枣树的“癌症”,只要是有植株感染枣疯病,就可能传染至其它健康植株,威胁到整片枣园的生产安全,预防措施包含:
首先,是剪枝挖株。针对刚感染枣疯病的植株,适当剪除病枝,挖除感染病害的植株,能有效控制病害扩张。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病害会遍及全株,成为传染病害的源头。病株挖除完,还要撒石灰或者草木灰进行消毒。
其次,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枣树,要选抗枣疯病能力强的品种,如蛤蟆枣、醋枣、骏枣和壶瓶枣等。
外地购买的枣树品种,要远离感染枣疯病病害的区域,条件允许的话,需进行检疫,确保无感染枣疯病风险,再引进种植。
再次,是控制病害传播媒介。叶蝉类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元凶,相关人员要积极的灭除枣园周边杂草,破坏叶蝉的栖息环境。
同时,还能购买能预防虫害的药剂,比如吡虫啉等,施药过程要科学规范,谨防造成药害和药液资源浪费。
然后是,药剂防治。虽然枣疯病难防难治,但还是有药剂能起效果,针对症状较轻植株,施用四环素能起到抑制效果。
最后是,增强抗逆能力。无论是枣树,还是其它植物,都要通过加强日常管理,促进抗逆能力的提高。
只要抗逆能力提高了,就能很好的预防病害和虫害的侵扰,避免外来生物限制植株成长,造成潜在威胁。
来源:鱼丸哈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