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雨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最近,山东、河北等地谷雨时节下了一场及时雨,给今年小麦丰收带来了希望。但这个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心,此时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错过了小麦的减产幅度甚至可能高达 30%!
“谷雨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最近,山东、河北等地谷雨时节下了一场及时雨,给今年小麦丰收带来了希望。但这个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心,此时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错过了小麦的减产幅度甚至可能高达 30%!
那么,这两个时间点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那就是小麦 “怀胎” 的关键 40 天。在这个时期,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动作,那就是浇水与防虫。那么,在浇水和防虫这两个关键环节上,到底有着怎样的技术要点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黄金灌溉期
当土壤含水率低于 18% 时,这必须立即滴灌。在小麦的挑旗期,根系非常活跃,每天会下扎 2 厘米。此时进行灌溉,能够让小麦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
适时灌溉的田块,小麦的次生根能够达到 58 条 / 株,而延迟灌溉的田块,次生根为 32 条 / 株。不仅如此,在抗倒伏能力方面,两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适时灌溉田块的倒伏指数为 3 级,而延迟灌溉田块的倒伏指数高达 7 级。
在关键时期进行适时灌溉,对于小麦的根系发育和抗倒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等雨还是浇水?
今年华北地区的降水呈现出 “局地性强、突发性高” 的特点。但所谓“天有不测风云”,看着天空乌云密布,感觉马上要下雨,就不去浇水。有可能雨绕道走了,这就会错过最佳的浇水时机。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是否需要浇水呢?专家给出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那就是 “三指测土法”。用手抓一把土,如果土能够攥成团,并且落地就散,那就表明土壤已经缺水。
隐形杀手已出动
还有一个对小麦生长有着巨大威胁的因素,那就是虫害。谷雨过后,麦蚜虫等害虫可能会大量繁殖,而且,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白粉病孢子扩散速度加快,这些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孢子,在风中迅速传播,一旦落在小麦植株上,就可能引发大面积的病害。研究证实,要是能够提前一周左右施药,防效能够提升 61%。这充分说明,在虫害防治方面,提前预防的重要性。
防虫秘籍
施药的时间有门道。最佳的施药时间是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在这个时候,药液在叶片上的附着能够提升 40%,这样就能让农药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防治效果。
配方的搭配有讲究。采用吡虫啉 + 戊唑醇 + 磷酸二氢钾的组合。吡虫啉能够有效地防治蚜虫等害虫,戊唑醇可以预防和治疗白粉病等病害,而磷酸二氢钾则能够为小麦补充营养,增强小麦的抗逆性。
手法的运用有诀窍。在施药时,采用 “Z” 字型喷雾,这样能够让叶片正反两面的着药率达到 98%。确保每一片叶子都能均匀地接触到农药,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
来源:农人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