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苹果不叫“苹果”,古人取了个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00:31 2

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你可能每天都吃苹果,可你知道吗?在古代,它根本不叫“苹果”。

那个名字,听起来诗意十足,比“苹果”两个字浪漫多了。

不仅古人这样称呼,连日本也沿用了这个古老的叫法至今。

一个寻常的水果,背后竟藏着一段文化的“跨国旅行”?为什么现代汉语舍弃了这个美名,而日本却将它保留至今?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中国处于汉代。

在这个久远的年代,中原大地上已经出现了苹果的身影。

不过,那时的苹果,可不叫"苹果",而被称为"柰"。

汉代的"柰",个头比现在的苹果小得多,果核也大,味道更是差强人意,酸涩多于甘甜。

即便如此,在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我们依然能看到"枇杷橪柿,亭柰厚朴"的诗句。

这个"柰"字,就是指代苹果。

由此可见,尽管汉代的苹果品质还有待提高,但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那个时期,苹果主要还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类似现在的海棠、垂丝海棠等观赏果树。

人们欣赏它的花开花落,观赏枝头累累的果实,却很少将其作为日常食用水果。

不过,这并不妨碍苹果树在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庭院中占据一席之地。

《上林赋》中对苹果的描绘,正反映出它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

岁月流转,到了唐代的鼎盛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经过数百年的栽培和品种改良,苹果的品质有了长足进步。

唐代的苹果,个头更大,味道也更加香甜可口,已经具备了作为食用水果的基本条件。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到苹果成熟的季节,果树上总是引来成群的鸟雀,停留在枝头啄食饱满的果实。

这一情景,让诗兴大发的文人雅士为苹果起了一个新的雅名:"林檎",寓意"林中的檎",指吸引百鸟的果实。

从此,"林檎"这个优雅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就替代了朴实无华的"柰",成为苹果的代名词。

不仅名称有了变化,唐代的苹果在食用和药用价值上,也有了新的发现。

唐代医书《饮膳正要》中记载,苹果"味甘、微酸,无毒,主安五脏,去胸中烦热,调中益气,止渴,利小便",是一味可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时令佳果。

而在这些珍贵的药用价值被发掘的同时,作为水果食用的苹果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里写道:"楚人重九不忘菊,檎子盈盘荐酒浓",描绘出民间以苹果佐酒,欢度重阳节的热闹场景。

可见,至迟在盛唐时期,苹果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种植和食用的水果之一。

丰硕甘甜的"林檎",不仅俘获了中原百姓的心,也吸引了远道而来的使节。

当时,中国强盛的国力和悠久的文明,使其成为东亚文化的中心。

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纷纷派出使节,到长安求学问道,学习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其中,最为频繁和系统的,要数日本的遣唐使。

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前后近三百年间,日本共派出了二十批遣唐使,多达500余人。

这些学问僧、医疗僧、留学生,在长安停留多年,学习儒家经典、佛教义理,同时也对中国的物产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唐代,苹果已经是颇受欢迎的水果。

日本遣唐使在品尝到"林檎"的美味后,也对这个异域佳果产生了兴趣。

他们带回了"林檎"的种苗和嫁接技术,开始在日本的土地上种植苹果。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引进了苹果树,也将"林檎"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移植到了日语中。

直到今天,日语中苹果的称呼依然是「りんご」(ringo),与古汉语中的"林檎"同音同义。

千百年过去,当我们看到「りんご」这个词时,仿佛又看到了奔波在东海波涛中的遣唐船,以及那些为中日文化交流不懈努力的先贤。

时间来到元代和明代(公元1271年-公元1644年)。

这一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来自西域的物产、技术大量涌入中原。

而与此同时,中原的文化、农作物也随着商旅的脚步,传播到遥远的异域。

就在这样一个东西交融的时代,一个新的苹果品种悄然来到中国。

它就是西域传入的"蘋果"。

这种苹果,与中原土生土长的"林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一些特殊的性状。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蘋果"出波斯国,回回谓之比母。

……其味 微酸而甘,大如拳,五月熟,紫红色,今人多以糖拨食之。

"可见,这种源自波斯的苹果品种,在明代已经传入中国,并因其口感上佳而受到欢迎。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良,西域"蘋果"和中原"林檎"开始在果园中"混搭"。

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谈到了以"林檎"为砧木,嫁接"蘋果"的方法。

这种嫁接的结果,不仅是口感更佳的苹果品种,更是一次农业技术的革新。

东西方农学知识在果树的枝头交汇,碰撞出全新的火花。

而在民间,随着这种新苹果的广泛种植,一个新的名称也开始流行起来。

人们用"苹果"来指代这种口感香甜的水果。

这个名称,一方面源自"蘋果"在语音上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苹"与"平安"谐音,"苹果"二字,既是美味佳果,也是平安幸福的象征。

就这样,"苹果"这个亲切而吉祥的名字,开始在百姓口中流传。

"洋苹果"的旅程:近代品种的引进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更近的年代。

19世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一系列的战争和动荡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时期,许多西方的新事物传入中国,其中就包括一些新的苹果品种。

相比古代的"林檎"和"蘋果",这些从欧美引进的苹果个头更大,味道更佳,深受民众欢迎。

人们用"洋苹果"来称呼这些舶来品,以区别于本土的"土苹果"。

随着这些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中国苹果产业迎来了一次全面升级。

从新疆到山东,从陕西到云南,现代苹果园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

"红富士"、"嘎啦"等耳熟能详的苹果品牌,也是在这一时期崛起的。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苹果也成为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水果之一。

当我们审视苹果名称演变的轨迹,不难发现,它既是农业技术进步的缩影,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最初的"柰",到诗意的"林檎",再到西域的"蘋果"以及大众化的"苹果",每一次名称的更迭,都伴随着品种的改良,栽培技术的创新,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苹果园中,阳光下一个个饱满鲜亮的果实,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它们当中,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国产品种,经过几千年的驯化和选育;有的则是舶来的洋苗,代表着现代农业的新成就。

而所有这些,都汇聚成一个多元、包容的苹果王国。

苹果名称的变迁,也映射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品格。

从汉唐到明清,从东瀛到西域,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片土地上交汇,共同塑造了苹果的身世。

今天,当我们品尝一口香甜的苹果时,也品味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体会着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

结语

苹果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农业史,也是一曲多元文化交响的乐章。

从不起眼的"柰",到诗意的"林檎",再到亲切的"苹果",看似寻常的名称变迁,背后是农业技术的几番革新,是中外文明的多次交汇。

苹果的前世今生,折射着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灵魂。

当我们体味苹果的酸甜时,愿我们也能感悟到,在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中,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下,一个古老民族不断革故鼎新的创造力,以及永远热爱生活的淳朴初心。

来源:潮流趣闻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