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公陶文。丁公陶文是从丁公遗址发现的被断定文字却无法解读的文字文物,这个遗址被发现于1982年,位于今天山东滨州市,古代应该属于东夷部落。陶文如下图:
1.丁公陶文。丁公陶文是从丁公遗址发现的被断定文字却无法解读的文字文物,这个遗址被发现于1982年,位于今天山东滨州市,古代应该属于东夷部落。陶文如下图:
很多人做了临摹,总有临摹不像的缺憾,主要是找不到原文行笔的感觉。
2.目前的破译。自出土以来,专家们达成共识是,这是文字,距今有4300年了,以及到目前为止没有合理的释读。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误入歧途的文字,后来被否定了。也有学者做了些释读,却得不到同行认可。
3.用历史的眼睛看这些陶文。从丁公遗址里面没有挖掘出神徽看,这里确实不是中国文明的主脉,从上古族群分布看,这里属于东夷。《礼记》孔子曾经夸赞过东夷人:生于东夷而知礼,《左传》更提及: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因此东夷人发展出自己的文字也不奇怪。
这不,在山东潍坊发现了形似鸟篆的文字符号,何况东夷人确实以鸟为图腾的,出现这些不同于主流文化文字系统也是自然的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在无法在刻符、甲骨文文字体系内找不到夏文字。众所周知夏王朝是诸夷的集合,历史记载大禹在浙江会稽山会万邦。会稽与会计谐音,意味大禹一定对天下诸夷部落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就必然有文字了。反过来,丁公陶文恰反过来证明,大禹时代已经有文字了。
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商取代夏后禁止夏文字使用,但是政治上回避也是必然的。要不然为什么甲骨文里面找不到夏字呢?目前从甲骨文演变看,武丁时期字更具象形,之后慢慢规范化。也就是说商中期之前,文字里面还保留很多原始图画痕迹。之后规范化发展,这种规范化与推广,也会导致一些落后文字退出历史舞台。
4.从结绳到刻符到文字。文字是有自己发展规律的,文字出现改变了人类传播信息的渠道,古有仓颉造字鬼神哭,什么意思,巫师团队与天沟通,通过掌控神意来驱动群众,他们与天沟通用的是器具形物,就如三星堆那复杂的器物,甚至发展出复杂的器物组合。商人用占卜来询问神意,用甲骨文记载并验证,简单使用。原来的神巫必然被后来的占卜师代替,所以他们哭。
《庄子》一书替到容成子时代结绳记事,就是通过用绳子打结来记载一些事情。
用绳、绳结构成一定的特殊意义,达到记载社会生活的目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越来越丰富,结绳就不能用了。比如科技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强,人造器物越来越多,如何用结绳代表王权的斧钺呢?于是出来刻符,在我国各地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刻符。即在器物上刻上一定符号,代表一定意义。
这些刻符多是孤立的出现,即使连在一起也比较难以解释。因为单个刻符与其被刻器物组成一个独立意义,若干器物或刻符一起构成一个社会性意义,中间是靠当时构建者的想象与解释的,并不是现代依靠语法联结起来的句子与段落。后人脱离当时的场景,就很难填补这些想象与解释。比如良渚遗址有一瓦器,上面刻有几个刻符。后人就很难解读。
观一些学者进行解释,先对这些刻符形象化,通过其形象来断定他的含义,然后再将这不同刻符的形象含义放一起,构建起现代句子要表达的意义。这显然与现代文字语言比,缺乏直接性。因为这些符号的意义是通过形象展现的,不是通过刻符本身。
为了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文字语言表达,就必须让刻符脱离形象,直接与形象要表达的意义链接,这就是商朝武丁之后文字变革的目的了。当刻符有了准确的意义,而不是飘忽不定的形象,那么对形象进行“专门”解释的工作就没有必要了。
5.再论丁公陶文。丁公陶文显然没有刻符与后来的规范性,但是他具有后来书写章法的规范性。比如字与字的距离、行与行距离,都很规整。最后一字明显脱离前文,像是今天的书信落款。竖向书写习惯与与后世甲骨文也一致。这一习惯在其它更早遗址比如良渚还没有形成。另外,从笔画行笔看,比较老道有力,也就是说刻写者是经常刻写,进一步说明这种刻写表达在当时很经常了。但是他的文字本身确实具有不可解读性。这毕竟是文字,古人刻写有规矩,后人就应该有规矩可循的。
第一种解释维度,可以从造型美术与人的认知结构去解释。比如四川美院一教授从十字的坐标分割空间,去解释双墩刻符。第二种解释维度是天文考古温度,一些学者认为文明来源于人类与天象观测的互动。如此丁公陶文第四个字,就可以解释为犬或虎。第三种维度是文字发展的路径,是否存在丁公遗址这一部落,直接从结绳进入文字,跳过刻符阶段,或者其文字里面残留更多结绳的痕迹呢。
来源:白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