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向巴蜀的第一次大移民始于秦惠王二十四年(前314年),原因是“戎伯尚强”。这支移民队伍十分浩大,足有“秦民万家”。
秦汉时期繁荣发展
秦入主巴蜀,既是郫县建置的开端,也是成都平原与关中平原大规模交流的肇启。
一批批移民入蜀,广播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为郫县乃至整个蜀地注入了新鲜血液。
秦向巴蜀的第一次大移民始于秦惠王二十四年(前314年),原因是“戎伯尚强”。这支移民队伍十分浩大,足有“秦民万家”。
他们的到来不仅稳定了秦对巴蜀的统治,还带来了关中的种植、冶铁、冶铜、煮盐、纺织等技术。
▲《华阳国志·蜀志》关于秦移民入川的记载。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蜀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由此发展迅速,人民殷富,“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东汉制盐画像砖”,也直观地揭示了秦汉时期的井盐开采情况。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这是秦国的一项长期国策,从秦惠文王到秦始皇,崎岖的蜀道上从不乏入蜀的移民。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作为移民最初定居的区域,郫县揭开了新的篇章。
由秦至汉,数百年间,蜀地相对安定,郫县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西汉时,成都已是全国第二大都邑,仅稍次长安。郫县本为膏腴之地,依托成都这一特大型商业大都会,变得愈发富庶。
同时,郫县文教也开创了新局面。古蜀时期,蜀地文化因自成一体,被《蜀王本纪》称为“不晓文书,未有礼乐”。但自秦灭巴蜀至两汉,中原文化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崭露头角。那时,郫县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文化素养显著提高。严君平、何武、扬雄等都是从郫县走出的杰出人物。
▲扬雄雕像。图片来源:郫都史志
在那个变迁的时代里,蜀地结束了相对封闭的自我发展时期,与关中、中原的联系日益紧密。
郫县抓住蜀地开放的先机,谱写了一曲独属于郫的秦汉华章,奠定了两千多年的繁荣根基。
秦入巴蜀,建置郫县。郫纳移民,开拓新篇。
包容开放的广阔胸怀、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早已深植于郫都区的每一寸肌理。
▲郫都区现代建设发展。图片来源:文明郫都
来源:郫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