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家经费,四川大学教授自掏腰包做科研,也能登顶 Science顶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12:09 2

摘要:在学术界,科研经费对于研究的推进至关重要。许多研究生、青年学者甚至曾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如果成为富豪,第一件事就是“自费发顶刊”。这一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居然被四川大学康毅进教授实现了。

在学术界,科研经费对于研究的推进至关重要。许多研究生、青年学者甚至曾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如果成为富豪,第一件事就是“自费发顶刊”。这一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居然被四川大学康毅进教授实现了。

近日,四川大学康毅进教授与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等国际科研机构的学者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antalum-stabilized ruthenium oxide electrocatalysts for industrial water electrolysis” 的论文。

图源:Science杂志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文的致谢部分特别提到,研究的大部分经费来自康教授的个人基金和资源,并通过天芮科技公司资助。这一信息让许多科研人员和网友震惊不已,甚至有网友感叹:“梦想照进现实,终于有人实现了自费科研、无经费障碍的自由!”

图源:Science杂志官网

01

科研经费为何如此重要?

一般来说,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纵向经费是指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一系列省级政府部门所发放的项目经费。横向经费通常是指与企业、研究院等进行合作,所获取的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的自主权普遍较小,而横向科研经费自主权一般较大。

经费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能够申请到科研经费是一种水平的象征。无论是我们常说的人才帽子,还是普通的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只要能够申请到,都是自身科研实力的一份象征

大家常说,有了青年拿面上,面上攒够了申优青,有了优青申杰青,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申请纵向经费就像是升级打怪,拿到一定的基金绝对是对实力的认可。

除此之外,申请横向课题的门槛也并不低。经费小的到几千块,大的到几万块,乃至上百万、几千万,都要依靠课题组老板的实力和名声来竞标。名只是一方面,货真价实的钱也是大家对科研经费十分向往的原因之一。

有了科研经费,才能维持实验室正常的运转和人员配置,有了人、场地和设备,才能有产出。有了产出才能进一步升级基金,所以这其实是一种良性循环。但是一旦经营不善,也可能会导致课题组资金链断裂,难以继续开展工作。

02

康教授亲自回应:并非自掏腰包

一篇发表在 Science级别的论文,其研究成本往往是极为高昂的,尤其是涉及实验设备、耗材以及长期数据积累的研究。

例如,在康教授的研究中,论文内容涉及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需要高端实验仪器、大量催化剂样品和电解设备。单从工业电解水的实验角度来看,花费可能就已经超过百万,完全靠个人“掏腰包”显然不太现实。

面对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康教授本人在知乎进行了澄清。从他的回应来看,该研究的成功依赖于两家企业的支持:天芮科技提供了关键的催化剂,而东方电气则提供了设备支持

此外,这项研究也依托于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平台。换句话说,尽管论文致谢部分未提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国家的科研资源、平台以及人才培养体系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因此,与其说康教授“自掏腰包”进行科研,不如说他将“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成功产出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图源:知乎

03

减少炒作,回归学术本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康教授的研究和发表Science本应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学术成果,但由于部分自媒体过度解读甚至夸张报道,使得整个事件偏离了本来的学术轨道,甚至最终让康教授不得不亲自回应澄清。

图源:网络

尽管康教授在论文中未直接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他长期在985高校任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也依赖于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家对这项研究的支持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

当前,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这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关注科学研究。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当避免过度渲染或误导性解读

因此,如何平衡科学传播的影响力与信息的准确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度炒作某些学术话题,虽然能够吸引眼球,但却可能误导大众,甚至让学术界蒙受不必要的压力。

图源:网络

作为科研人员和科普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与客观,让科学传播回归理性,让科研人员有一个更加宽松、专注的学术环境

04

对未来科研资助模式有哪些影响?

康教授的研究经历无疑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诸多启示,尤其是在科研经费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他的成功案例让人不禁思考:未来的科研资助模式是否会发生改变?

个人自筹资金可能会成为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

康教授的研究表明,个人自筹资金并非不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自筹资金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让研究者不受传统经费申请制度的约束,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研究。同时,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也被证实能够产出高水平成果,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研究人员效仿。

企业参与资助,减少国家科研经费压力

科研经费有限,资源分配永远是一个难题。如果更多的企业愿意参与科研资助,或是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那么国家的科研基金便可以更加精准地投入到最需要支持的基础研究领域。

成果质量当先

康教授的成功案例也提醒我们,高水平的成果并不一定与科研项目的级别成正比。虽然一些顶级研究可能确实是由大规模团队完成,但也有许多优秀的研究依赖创新的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未来,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成果质量,而非单纯关注拿到了什么样的纵向课题。

鼓励科研人员自主探索

在未来,科研经费将会进一步吃紧。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工作者需要自寻出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自主探索能够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更多有趣、有意义的成果得以产出、落地。

写在最后

康教授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值得尊敬的成果,与此同时他的经历也为科研界提供了更多思考。在未来的科研发展中,我们或许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经费支持体系,让更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探索科学的奥秘,同时也让社会和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科技创新,共同推动科学进步。

来源:青栀讲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