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点评“中国制造2025”十大成果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0:20 2

摘要:参考消息网4月24日报道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21日报道,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府2015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政策。中国划定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10个重点领域,举国上下努力推动提高技术和生产力。美国承认中国在4个领域已成为世界领导

参考消息网4月24日报道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21日报道,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府2015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政策。中国划定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10个重点领域,举国上下努力推动提高技术和生产力。美国承认中国在4个领域已成为世界领导者。在美国产业政策摇摆不定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十年之计”已将实力提升到什么程度?日本经济新闻社以数据为基础,对10个重点领域发展情况逐一验证。

造船

报道称,美方在2024年发表的报告中承认,中国在造船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据英国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统计,2024年全球造船订单量为6580万修正总吨(CGT),其中,中国企业造船订单量为4650万CGT。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承揽了全球七成订单。

位居世界第二的是韩国,造船订单量为1100万CGT。美国造船订单量未能进入世界前列。与韩国和日本相比,中国人工成本较低,钢铁采购价低廉。中国在成本方面具有较高竞争力,凭借这一优势不断增加订单量。

报道指出,中国造船业盛况有增无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量(即从客户那里接到的订单中未完成的船舶)为20872万载重吨。鉴于2024年完工量约为50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企业已接到超过4年造船量的船舶建造订单。中国造船企业乘胜追击,正积极进行增产投资。

报道称,船舶对于海上运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美中两国而言,造船业也与军舰建造等军事力量直接相关。美国虽然高举增强海军力量的大旗,但造船业已严重没落。造船业的衰落象征着“美国制造业的黄昏”。

航天

报道称,中国在太空开发方面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仅有三个,分别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此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单独拥有空间站的国家。中国还成功实现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并采集月壤。在太空开发竞争方面,中国一骑绝尘。

报道指出,在太空开发计划方面,美国停滞不前。美国主导推进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此前已宣布推迟载人月球探测。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被迫推进旨在削减成本的改革。

根据火箭发射数量,对美中实力进行对比。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火箭66次,10年间增加数倍。不过,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半导体

半导体被定位为战略物资,从特朗普第一任期起,美国就限制半导体出口。中国提出了半导体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中国的最尖端半导体电路微细化程度取得进展,电路线宽已达到几纳米水平。在尖端产品不可或缺的制造装置、原材料、设计软件方面,日美欧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美国主导采取管制措施,旨在阻止中国迎头赶上。

报道称,中国半导体实力不容小觑。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汇总的报告显示,在非尖端的成熟制程产品领域,中国产能在全球总产能中所占比重为24%。工艺成熟的半导体主要用于制造家电和汽车,中国的供应能力对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中国制造商也开始崛起,例如代工半导体的中芯国际,以及经营存储器业务的长江存储等。

有报告显示,长江存储已在其生产线中引入中国制造设备,所使用的材料部分是在国内生产。面对美国采取的管制措施,中国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推进重要技术国产化,正在迅速增强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

报道称,在“中国制造2025”列出的重点领域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中国电动汽车产销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据麦柯莱依斯信息咨询公司统计,全球每两辆电动汽车中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汽车产业供应链覆盖范围广,也被称为“制造业之王”。中国官方和民间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报道认为,中国供应链影响力与日俱增。据韩国SNE研究中心统计,在核心零部件车载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为37.9%,再加上比亚迪公司和中创新航科技集团,三家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握有约六成份额。

报道指出,中国国内电动汽车制造商林立,价格竞争十分激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一味保护国内汽车产业。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制造商正在提高包括价格和质量在内的竞争力。

报道称,在“中国制造2025”所列举的太阳能、高铁等重点领域,产业规模大幅扩张。支撑高科技的新材料出货量持续增加。

太阳能发电

“中国制造2025”将电力装备列为重点领域之一,提出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其中,成绩亮眼的当属太阳能发电,作为新一代能源的选项,其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得以提高。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从2015年的19吉瓦增加到2024年的338吉瓦。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024年达599吉瓦,其中近六成来自中国。

报道指出,供应链也迅速发展,光伏面板生产不可或缺的主要零部件和原材料由中国企业包揽。在太阳能电池以及更上游的晶圆、多晶硅、金属硅等领域,中国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均超过八成。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核心零部件逆变器领域,华为所占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包括欧洲和日本在内的各地太阳能光伏系统都采用华为设备。

高速铁路

报道称,在高速铁路领域,中国进一步巩固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国高铁营业里程2024年达到4.8万公里,是2015年的2.5倍。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5万公里。

国际铁路联盟2023年底汇总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高铁营业里程约为5.94万公里,其中中国占近七成。西班牙高铁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是西班牙的10倍以上,优势非常突出。中国高铁营业里程是日本新干线营业里程的约15倍。

“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这一目标在国内正在实现。不过,与太阳能电池板不同的是,开拓高铁车辆海外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

新材料

报道称,原材料领域出货量增长显著。中国官民并举推动电动汽车等下游领域产业发展,材料供应网络迅速扩大。曾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务的干勇在2024年的论文中指出,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约占世界的30%,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

在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的主要材料方面,对比2023年和2013年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可知,中国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三菱化学等日本企业和欧洲、韩国企业排名靠前,但到了2023年,中国企业几乎包揽世界前五。随着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增长,中国企业提供大量廉价且具有一定品质的材料,在全球的存在感显著提升。

报道指出,在用于制造飞机和汽车的碳纤维领域,中国企业持续突飞猛进。据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统计,在碳纤维生产方面,中国超过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市场自给率急速上升,2022年超过六成。

干勇在论文中指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仍不足。不过,中国企业在产业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加大开发投资力度。随着对人工智能加以有效利用,高性能产品领域技术进步也将加快。

报道还称,“中国制造2025”提到瞄准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不仅在医药生产和研发方面持续提升实力,也努力在机器人和农机领域提高竞争力。

生物医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德鲁·恩迪近日指出:“在生物技术战略要素(教育、研究、创业、制造)的主要领域,中国至少已达到与美国相媲美的水平,并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

报道指出,中国在医药领域的研发等实力已达到一流水平。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根据论文引用次数进行的测算显示,在七个相关领域中,中国在生物制造技术等至少三个领域的影响力位居第一,在其余领域则位居第二。

据美国一家医药调查机构统计,中国2024年开发的医药品数量增至2015年的七倍以上。江苏恒瑞医药等企业在这方面的存在感不断增强。

2024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有迹象表明,中国未来几年将从快速追随者转变为技术引领者。

报道指出,在中国,机器人的应用迅速取得进展。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23年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密度位居世界第三。

报道称,在人形机器人方面,随着宇树科技等新兴企业迅速成长,中国今后在该领域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高。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上,名为“天工”的人形机器人跑出了约2小时40分的成绩。

农机

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也将农机装备列为重点领域。在作为食用油和饲料原料的大豆等产品方面,中国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中国加快引进先进农机装备,旨在推动提高粮食自给率。

据日本交易实验室公司统计,中国尚未培养出特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企业。

不过,随着利用无人机播种和喷洒农药的新方法逐渐普及,大疆等无人机巨头正在农业领域提高存在感。(编译/马晓云)

4月17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交付。(新华社)

来源:信息百宝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