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前脚刚走,克什米尔就爆发血案,印度迁怒巴铁,中国也躺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12:06 2

摘要:2025年4月21日至2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双方就深化印美战略合作、推动双边贸易目标达到5000亿美元、加强国防和科技合作达成多项共识。万斯还在访问期间大赞印度活力,表示若印美合作成功,将迎来“繁荣与和平的21

2025年4月21日至2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双方就深化印美战略合作、推动双边贸易目标达到5000亿美元、加强国防和科技合作达成多项共识。万斯还在访问期间大赞印度活力,表示若印美合作成功,将迎来“繁荣与和平的21世纪”。然而,万斯刚离开印度,莫迪还没来得及庆祝这一外交成果,克什米尔地区便爆发了一起震惊世界的血案。

4月22日,疑似武装分子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Pahalgam)山谷开火,造成至少32人死亡,15人受伤,其中包括以色列和意大利游客。这是近年来克什米尔针对平民的最严重袭击之一。印度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甚至连中国也因地缘政治关系被无辜牵连,成了印度的“出气筒”。

克什米尔问题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便未解决,成为南亚最棘手的领土争端之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宣称对克什米尔拥有全部主权,但实际控制区域被“控制线”分割,印度控制约45%,巴基斯坦控制35%(剩下的20%猜猜是谁在控制)。

1947年,克什米尔土邦的印度教王公哈里·辛格(Hari Singh)在部落武装入侵的压力下选择加入印度,换取军事援助,导致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此后,双方又在1965年和1999年两次交战,克什米尔始终是双方冲突的焦点。

1989年以来,克什米尔反印武装活动加剧,许多当地居民支持独立或并入巴基斯坦,印度则指责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巴基斯坦则坚称这是一场“合法的自由斗争”。据统计,过去数十年,克什米尔冲突已造成数万平民、武装分子和政府军死亡。

2014年莫迪上台后,其奉行的“大印度教”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克什米尔地区的紧张局势。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BJP)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核心,试图通过强硬政策巩固对克什米尔的控制。2019年,莫迪政府撤销了宪法第370条,取消了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将其拆分为两个中央直辖区——查谟和克什米尔及拉达克。这一决定遭到克什米尔穆斯林的强烈反对,也激怒了巴基斯坦。

莫迪政府随后在克什米尔部署了大量军队,实施宵禁、切断通信,并逮捕了数千名当地政治人士和活动人士。印度人权组织称,克什米尔已成为“世界上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莫迪政府还鼓励印度教徒移民克什米尔,试图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这一政策被武装组织“克什米尔抵抗”(Kashmir Resistance)指责为“人口清洗”。此次袭击中,该组织宣称行动是对“印度85,000外来移民导致人口变化”的报复。

莫迪的高压政策虽在短期内压制了部分暴力活动,但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根本矛盾,反而加深了当地居民的疏离感。近年来,克什米尔谷地的旅游业在莫迪政府的推动下有所发展,试图通过旅游数据展示“稳定”,但这种“稳定”建立在高压军事管控之上,掩盖了深层的社会不满。此次帕哈尔加姆血案的发生,恰恰暴露了这种“稳定”的脆弱性。

4月22日,帕哈尔加姆血案发生后,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称其为幕后黑手。印度总理莫迪强烈谴责袭击,称其为“多年来最严重的袭击”,并表示“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依然坚定”。印度外交部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斯里(Vikram Misri)宣布降低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级别,关闭唯一开放的陆路边境口岸,并暂停1960年《印度河用水条约》部分条款,试图通过水资源施压巴基斯坦。

印度安全部队还在帕哈尔加姆地区展开大规模搜捕,发布了三名嫌疑人的画像,称其隶属于巴基斯坦支持的“抵抗前线”(The Resistance Front),并可能与巴基斯坦基地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有关。

印度国内舆论迅速升温,许多人将此次袭击与印美合作联系起来。万斯访问期间,印美双方强调了反恐合作和印太战略,试图联手对抗中国影响力。

印度认为,克什米尔血案的时机——万斯刚离开印度——绝非巧合,而是巴基斯坦对印美联合的挑衅。印度前查谟和克什米尔首席部长古拉姆·纳比·阿扎德(Ghulam Nabi Azad)公开表示,“每一个克什米尔人,无论宗教如何,都在谴责巴基斯坦及其邪恶活动……巴基斯坦军队是此次事件的幕后推手。”

印度媒体也大肆鼓噪战争情绪,《欧亚时报》(Eurasian Times)发表文章称:“如果巴基斯坦在1971年(孟加拉国成立)后第二次解体,天不会塌下来。”此言直指印度军国主义分子的野心:通过第四次印巴战争,将巴基斯坦彻底从地图上抹去。

印度军方和鹰派人士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袭击发生后不到24小时,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在蓬奇(Poonch)地区违反停火协议,并在巴拉穆拉(Baramulla)地区试图渗透,印度军方声称已挫败了这些行动。

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Rajnath Singh)警告将给予“响亮而明确的回应”。有分析指出,印巴核武邻国间的紧张关系已达到近年来的顶点,帕哈尔加姆血案可能成为第四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在这场冲突中,中国竟也无辜躺枪。帕哈尔加姆血案发生后,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鸿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对袭击表示哀悼,并重申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然而,大量印度网友却涌入徐大使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对中国大放厥词。

一名印度网友写道:“中国的两张面孔。一方面你支持巴基斯坦,另一方面说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另一名网友则称:“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幕后老板,这次袭击肯定有中国的影子。”这些毫无根据的指责反映了印度部分民众对中国的敌意。

印度一些专家和媒体也借机煽风点火,宣扬“中国威胁论”。印度安全专家R.S.N. Singh在《Times Now》节目中声称,“这次袭击不仅是巴基斯坦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的……我们将面对中巴军事联盟,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核武器。”

另一位专家Kuldeep Khoda则指出,中巴经济走廊(CPEC)项目是印度面临的长期威胁,认为中国通过支持巴基斯坦,间接助长了其在克什米尔的活动。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近年来确实成为印度的敏感点。2024年10月,卡拉奇机场附近的中国工人遇袭事件已显示出中巴合作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我们其实与印度感同身受。

事实上,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保持中立立场。中国多次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支持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然而,印度却将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无限放大,试图通过“中国威胁论”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一直倡导南亚和平,克什米尔的惨案确实是极端分子所为,我们应该予以严厉谴责。然而,莫迪政府的高压政策难道就一点错也没有?2019年以来,莫迪取消克什米尔自治地位、推行印度教移民政策、实施军事化管控,这些措施加剧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为暴力活动埋下了隐患。此次帕哈尔加姆血案的发生,与其说是巴基斯坦的“挑衅”,不如说是莫迪政策失败的体现。

莫迪政府第一时间迁怒巴基斯坦,印度反华媒体第一时间“阴阳”中国,实际上是一种甩锅行为。印度试图通过指责中巴,掩盖自身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失策,同时为可能的军事行动争取国际支持。

然而,莫迪亲附美国,并不能让南亚彻底和平。万斯访问期间,印美虽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但美国在南亚的角色更多是出于遏制中国的地缘政治考量,而非真正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历史证明,印巴之间的三次战争均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敌意。

只有放弃对抗思维,真正与中巴友好相处,印度才能迎来新生。中国作为南亚的重要国家,愿意为地区和平作出贡献,但前提是印度必须正视自身问题,而不是一味甩锅他人。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话与合作,而非战争与指责。莫迪政府应以此次血案为鉴,反思其高压政策,寻求与巴基斯坦及中国的和解之道,否则南亚的和平将遥遥无期。

来源:陶陶读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