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正雄先生,汉族,1947年生,重庆人。当代中华名厨、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杰出技能人才;国际美食评委、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菜文化传播中心专家,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
张正雄先生,汉族,1947年生,重庆人。当代中华名厨、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杰出技能人才;国际美食评委、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菜文化传播中心专家,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
张正熊先生影像照,拍摄于2012年9月12日,照片出处《中国名厨查询网》。
国家高级烹饪技师、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中国十佳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当代川菜烹饪行业理论大师之一。擅长川菜的烹调,善用麻辣著称;代表菜品有:桔香荷包鱼、鸳鸯鸭掌等。
20世纪90年代时期,张正熊先生影像照,照片出处【百科】。
1968年,从事烹饪工作,曾担任商业部川菜培训站——副站长,国家内贸局——重庆烹饪技能培训中心主任。
1989年至1991年,被西南农业大学烹饪营养大专班,聘为烹饪专业讲师。
1999年,在第一届中国美食节上进行现场表演,获得——中国“十佳烹饪大师”殊荣。
2000年,在第十届中国厨师节上,进行现场表演,获得跨世纪杰出人才奖。
2006年,由国家商务部评选授予——中华名厨称号。
2011年11月,被选入《国家名厨》大典。
2015年2月15日,天火同人广告传媒邀请张正熊先生(左前三),为重庆佳仙食品有限公司拍摄的宣传片。
张正熊先生,编写出版有《重庆市特级厨师拿手菜》、《川菜实用烹饪技术》、《中式烹调师——川菜技术鉴定教材》、《川菜教学菜品100例》,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国名菜谱·四川风味》、《川菜火锅》、《魔芋菜肴》、《川味卤菜》,组织指导了《重庆风味川菜》、《川菜烹饪鉴定教材VCD》的拍摄。
2008年6月12日,重庆名厨协会张正熊先生发表演讲时的影像照,照片出处《重庆市烹饪名厨分会》。
张正熊先生的徒子徒孙,已有3000多位,遍布全国,餐饮界多个知名品牌,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扛起的大旗!
餐饮业在旧时被称做厨师帮,包括其辅理人员,行话称“勤行”,市俗则呼为“油大行”。
1945年11月,重庆,这是一家随处可见的餐馆,前面那个穿中国传统服装的是厨师,图片出处《巴渝文史》。
旧重庆的餐饮从业人员,投师学艺三年,敬关(羽)圣帝君及雷祖。餐厅员工分灶上、堂上(收费、服务)两类,相辅相成,别看跑堂的服务人员不会制馔。但懂行,能为食客介绍美食、吹嘘厨艺。顾主一问三不知,或对挑剔口味者不能应付、不能维护店誉的店伙(儿)计,就会被“炒鱿鱼”。
2024年10月25日,第九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上,张正熊先生影像照,照片出处 《澎湃新闻客户端》。
灶上以主厨厨师为第一把手,俗称红案、“掌脉”;次为刀工,俗称“墩子匠”。其他如白案、蒸笼(蒸菜、煮饭)、凉菜等人是班底;打杂、烧火等人排不上号,采购原料大多为老板亲躬。
厨师除在餐厅谋职外,还可在大商号、特别是金融界、官绅家做私厨。这类厨师均能制办高档筵席,且有拿手的款式。包席馆的厨师、厨工,其烹调技术也各具特色。
旧时重庆,厨师、厨工都集中在大阳沟、雷祖庙(在依仁巷附近)赶场待雇,他们用白布围裙裹柄菜刀,坐在茶馆听信息。除等生意外,还代因事需顶班的同行“代工”,实则是这样“某人耍苦了,让他顶几天班搞点钱养家”,是同行义气的资助调济。老板得宽允,否则倚为台柱的厨师也会反炒鱿鱼。
张正熊先生影像照,照片出处【百科】。
餐厅老板聘厨师有“看手艺”的规矩,即老板供材料,厨师显手艺,弄几款佳肴,请美食家们免费品尝,得到好评,就此宣传。
富裕之家办婚丧寿庆,多叫包席馆“出席",规格随东主议定,比上餐厅订座便宜实惠,到时包席担子把菜肴、餐具一古脑儿挑到主家,现场庖治。
四川小洞天名菜赏析——茄汁鱼脯、菏花鱼肚,图片出处《中国名菜集锦之小洞天》、《厨界教官·唐勇先生》。
堂上,坐柜收费、管帐,当然是老板亲信或老板娘,服务员全是雇佣。川帮称堂官领班为正堂,其次为堂倌、幺师。抗战前,曾有过女茶房,站在店堂浓装艳抹,嗲声叫:“帕子(食客进店先用热面巾)两张,楼上 2号”!
不陪酒,怕犯“妨害风化”罪,却与食客捱捱擦擦、打情骂俏。后来,政府倡导“新生活”,这类“服务”被取缔了。
1942年,当时的重庆街道,可以清楚看见街边的店面,图片出处《历史与秩序》。
“不是英雄不开店,不是豪杰不跑堂”。要能口齿清白,一口气报出帐目、菜品,应付各色人等,笨拙的人哪行。堂上有一套宰客的巧妙手段。例如:川帮馆,正堂观察是邀请掌权人有所求的贿宴,便问被邀的主儿:“大爷!你还是像昨天那样吃只鸡啊?”主儿心中明白,昨天是在自己家中吃青菜、萝卜,但受抬举,乐得哼哼应付,正堂立即高呼:“油酥怪味全鸡一份,张老幺跑快点,到大阳沟去选个三斤重的仔鸡公,是某大爷的菜,要搞巴实啊!”堂上、灶下,立即齐声应和,热闹气派。哪像官商餐厅,吃饭如进衙门;恶霸店子,宰你没商量!
餐馆老板雇厨师及厨工,是按技能给工资;堂上服务人员除吃饭外,工资微乎其微,学徒只给“剃头、浆洗”钱。大餐厅的服务人员,还要先缴保证金若干方可上班,如此谁干?却另有挣钱的门路。如川帮馆的泡菜是堂上集资经营,老板不投资,获得的利润由老板、帐房、灶上、堂上(包括学徒)按人头分成。其他如客人所给小费,由帐房另立帐,每月摊分。馔肴残羹,支小费帐另购莲花白之类,烩成大桶杂菜,俗名“闹龙宫”;挑向码头“一角钱一瓢”,是穷人的油大美食。再加正堂报花帐浮收(注:额外征收的意思),及“筵席捐”、“茶壶酒”(“新生活”运动——禁酒,违者重罚,餐厅以茶壶盛酒上桌掩耳盗铃,是公开的秘密。)、“堂彩”(小费)、“外赏”等收益加起来,个人月收入比一般商店职员还高。更高一招是大宴席上,酒酣情畅之际,正堂率厨师突然恭敬的奉上一份,食客未索要的名菜,哈腰施礼:“是堂上敬的!”也就是说免费的。
1941年,在重庆,街边一位穿有布丁衣服的算命先生,图片出处《历史与秩序》。
真免费么?外赏时得主动赏给菜价,双倍以上的钱,这一“斧头”会砍得你痛,不过心里舒服,当着宾客给主东挣面子。这斧头砍下的血,也是全店分成。
餐厅从业人员很辛苦,天未明即起床捅火,早堂、午堂、晚堂卖到午夜,有的人还得通宵煨汤、烤肉,一天劳动12小时以上。除“修理炉灶”外,没有节假日。老板一天供给三餐,规定是:早餐面条,佐料随用,却不得加浇头(肉馅);午、晚两顿,另备家常小菜,宴席上撒下的肉丝、三鲜、鸡块不得偷吃,也不得充“闹龙宫”,老板要用来卖肉丝面、三鲜烩饭再生利。
1944年,在重庆民族路2号——重建的建国银行,图片出处《历史与秩序》。
封建官宦之家除家厨外,尚有衙署应差的“官厨”,掌灶的称“官厨司”,不但侍候官员及官眷们的三餐两点,还经办官宴、承应上司的筵席,都是烹调高手,是“勤行”中的泰山北斗。因此,一般人尊称他们为“官厨司”。
清朝重庆府最后一位官厨司——白某,技艺高,名头大。辛亥革命时已近古稀,徒弟多是重庆名厨。巴县乡民——卓甫臣,想偷学技术当厨师,便投在白老头经营的馆子中,挑水打杂。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卓甫臣在馆子里做事勤快,为人真诚,很快获得了大家的好感。一日,卓甫臣见白老头心情不错,趁机请求拜师授业。白老头哪会轻易传徒,又不好给钉子碰,只推说:“我这么大年纪,哪有精神教徒弟,只看我儿子有收徒弟的兴趣没有。”谁知卓甫臣冲着老头子这句话,当时就向十七八岁、根本不摸刀勺的小舵爷,恭恭敬敬叩头认师,反倒将了白老头子的军。这个徒孙实际成了白老头,传看家本领的关门徒弟。
李魁安先生(1879年——1947年)影像照,名光文,别号葵庵居士,出生于重庆巴县人和场,照片出处【百科】。
卓甫臣厨艺学成后,在重庆各餐馆帮工。20世纪30年代初,太虚法师来重庆弘扬佛法,军阀刘湘皈依受戒,请太虚法师登台讲经,特设素斋。卓甫臣拿出官厨司的绝活,制出精美素肴。太虚法师诵偈举箸,大觉惬意,专请主厨的卓甫臣一见,致谢让座,并为他摩顶祝福,刘湘也觉得光彩,奖赏有加。卓甫臣一举成名。
1945年9月3日,重庆,日本人正式向中国人投降,每一家商店自发悬挂——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
在重庆市商会长李奎安的支持下,卓甫臣担任了餐饮业公会理事,先后开起了“暇娱楼”(今解放路)、“留春幄”(陕西街)、“九华园”(复兴巷),三家并存的正宗重庆川味菜馆。
声明:本文文献资料参考《文史——文/王祖远、责任编辑/张静涵》、《中国名厨查询网》,文章中影像照片都标明有出处。
来源:梦幻梦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