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已从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落实为铸魂育人的系统性改革成果。特别是在“八个相统一”原则指引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辩证方法论,为破解思政课教学“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养成”的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地方考察调研活动,
作者:邓验(湖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民委湖南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培育)研究员)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已从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落实为铸魂育人的系统性改革成果。特别是在“八个相统一”原则指引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辩证方法论,为破解思政课教学“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养成”的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地方考察调研活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各高校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足迹,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案例,使青年学子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双向赋能中,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古今的理论张力、攻坚克难的实践伟力、滋养人心的文化魅力、引领未来的创新活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聚焦一条主线:实践教学的育人主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实践教学善用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活动资源,有机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地方情讲总方针,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发展案例出发,深刻理解国家宏观方针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实施路径;以小切口讲大道理,学生从具体可感的案例切入,逐步搭建对抽象理论的认知框架;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学生从当地民众的亲历感悟中,切实激发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与自豪之情。借助考察足迹的时空串联,将治国理政思想具象为可感知、可参与、可验证的实践场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资源碎片化、理论抽象化、情感悬浮化等困境,达成政治话语向生活叙事的转承、政策文本向发展规律的解析、思想认同向行动自觉的进阶,实现育人效能的深度提升。
激活两种动力:教师主导力与学生探究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师生双主体”的价值指向,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精准学情建模破解认知鸿沟,运用智能技术,绘制学生“已学热力图”锚定知识基础、“兴趣光谱图”捕捉成长需求、“困惑雷达图”诊断思维瓶颈;以学科交叉实践重构育人生态,针对不同层次、类别、专业的学生,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与学科专业知识的价值耦合点;以产教协同创新锻造知行闭环,创建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师生共同走进乡村、深入企业、扎根基层,以青春视角讲发展故事,以专业优势讲创新实践,以主体共生讲奋斗历程,强化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同频共振,化解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情感共鸣难、专业契合浅、主体协同弱等困境,促使教学内容从枯燥理论迈向鲜活实践、教学模式从单一讲授转向多元交互、教学效果从被动接受进阶为主动探究,开创育人工作的全新格局。
贯通三维体系的内容来源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足迹覆盖各省区市,贯穿脱贫攻坚、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治国理政全领域,这些足迹是伟大成就的具象化呈现,是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聚焦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跨越”,挖掘精准扶贫首倡、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激发乡村人才活力等素材,展现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聚焦从文化传承到创新发展的“文明新章”,挖掘传统文化根脉、历史文化街区、非遗文化传承、典型革命故事、品牌红色研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素材,展现文化传承的时代新貌;聚焦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迈步前进”,挖掘产业集群崛起、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制造升级、文化科技融合、民营企业创新、科创人才担当等素材,刻画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聚焦从绿水青山到生态宜居的“美丽实践”,挖掘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大气污染治理、水域综合治理、土壤修复与保护、生态绿心建设、美丽乡村实践等素材,推广生态保护的开创经验。通过构建“梳理共性主题,凝练核心价值;把握地域特色,解码发展奥秘;探究辐射关联,构建认知网络”的三维内容供给体系,攻克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内容空泛、地域脱节、联系松散等困境,推动零散案例向系统知识的升华、地域特色向普遍认知的拓展、孤立事件向关联体系的整合,达成育人成效的质态跃迁。
打造四种样态的创新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打造有风景的移动课堂,通过“生态空间沉浸—文化空间对话—发展空间探究”的立体化路径,学生在丈量山河的生态研习中体悟生态文明,在触摸文脉的时空对话中解码精神谱系,在城乡蝶变的现场教学中感知新发展理念;拍摄有故事的影像佳作,依托“选题策划—剧本编写—镜头表意—数字推广”的影像叙事语法,学生在历史记忆的视觉转译中激活理论认知,在艺术表达与政治话语的审美融合中达成价值认同;撰写有思想的网文爆款,运用“Z世代话语体系”,贯通“现象解构—理论透视—价值重塑”的思辨写作链条,学生在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的情景转换中深化理论认知,在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具象转变中实现传播破圈;产出有创意的智库结晶,凸显问题导向的实践旨归,构建“田野观察—数据诊断—方案推演”的实证研究闭环,让学生在破解治理难题的深度调研中淬炼战略思维,在改良方案的系统设计中培育实践智慧。通过移动课堂、影像佳作、网文爆款、智库结晶四种样态,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学场景单一、形式枯燥、内容空泛、成果乏力等困境,促进思政场景的全景浸润、教育形式的生动革新、课程内容的深刻落地、实践成果的高效转化,促使育人影响的广泛辐射。
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政策形成战略共振的当下,构建以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足迹为时空坐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具象化解码考察讲话中蕴含的多重逻辑,既是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践行。这种将考察轨迹转化为育人轨迹的创新范式,推动思政教学从政策文本阐释到发展规律揭示的认知迭代,从单一场景再现到治理体系解码的思维革命,从情感共鸣触发到报国行动自觉的价值升华,最终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双向赋能中,熔铸出“理论逻辑具象化—实践智慧可视化—价值认同行动化”的育人图谱,让青年学子在足迹追光中完成从“思想觉醒”到“使命觉醒”的成长进阶,谱写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和声。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