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度过24年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教职。离去之际,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指出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这篇文章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点击量超过100万。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度过24年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教职。离去之际,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指出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这篇文章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点击量超过100万。
2014年,他又出版了新书《优秀的绵羊》。在书中,他化笔为刀,撕开了“优秀绵羊”的假象,进一步反思了美国精英教育的弊端。他提出,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名校毕业生,实则被教育体系困在了人生的牢笼里,失去了自我与意义。他们聪明却迷茫,焦虑又胆怯,成为了高级的“工具人”,表面光鲜的背后,是内心的空虚与挣扎。
《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书封
当我们站在当下回望,会发现书中描述的现实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坏:大学大量取消文科专业,大学生越发保守,掀起前所未有的考研考公热,甚至出现了“985大学”毕业生争相竞聘殡仪馆火化工的奇景。
相似的困境,同样困惑、温顺又努力的年轻人,像极了优秀的绵羊。对于作者振聋发聩的批评和个人的愿景,这一届的年轻人会如何回应?
今年,阿信重磅推出《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新增作者序言与亲签致辞,附赠多篇专家解读,呈现立体多面的“绵羊”传播史,让我们思考:在日新月异的AI时代,学历和成绩是否仍然重要?昂贵、漫长、艰难的名校之路是否值得?面对虚无倦怠的精神危机,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锚点?
十年过去,这本书依然引人深思。让我们一起,拒绝“绵羊”的命运。
何谓“优秀的绵羊”?
首先,他们有着优秀的A面,聪明出众、履历光鲜、意气风发、习惯竞争,往往是头顶光环的六边形战士,也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但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不为人知的B面,总是习惯透支自己,总是感到空虚孤独、目标感缺失。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像极了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
德雷谢维奇认为,美国大学教育挑选、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如驯顺绵羊般的“精英分子”,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批判思想,跟着大众路线追求世俗的卓越成功,而缺乏精神想象力,内心空虚无力,即使到了社会上,也是现有体制系统的维护者,难以突破创新成为改革者。
当代教育日益标准化,仿佛形成一道“流水线”,年轻人被裹挟进“成绩-名校-高薪”的单一赛道,精英教育体系正批量生产外表光鲜但内心迷茫的“绵羊式精英”。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优秀的绵羊”究竟在优秀什么?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越努力越迷茫?
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中间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游过,无比平静的水面之下,掩盖着的是鸭掌的疯狂拨动。
《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内页
从中学到大学,这些名校生是一群公认的“斗士”。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而这种自信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在迈入大学之后,风险更大,竞争更加激烈。人人都以为只有自己在苦海中挣扎,所以选择闭口不谈自身的痛苦,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苦不堪言。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在伪装,并且感到别人比自己更聪明。
关于变味的名校选拔与教育,德雷谢维奇说,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野心,风险回避,野蛮竞争。关于精英家庭的高压式养育,他指出,在精英父母的眼中,只有“完美”的孩子才是值得疼爱的。而对于这个崇尚成功与文凭的社会,他评价道,所谓的优绩主义,从来都是不公平的。
在中国,精英教育系统面临相似的困境,同样困惑、温顺又努力的年轻人,也像极了优秀的绵羊。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人生的目标和内心的热爱却从未被给予足够尊重。我们如同在跑步机上循环,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机骤然降临,如美梦初醒一般,开始感到惶恐:自己之前那么努力付出,到底是为了什么?
所有人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等待名校的救赎。殊不知,名校只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而绝非痛苦的终结。
十年之后,当我们站在当下回望,会发现书中描述的现实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糟糕了,高等教育仿佛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在《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新增序言中,德雷谢维奇对高等教育的现状表达了更深的忧虑。
大学录取率仍在不断下降,一些学校已经降至4%,甚至更低。精英大学的毕业生依旧扎堆进入少数几个行业。过去,学生被告知,若想在毕业后斩获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在大三的暑假争取到名企的实习机会;现在他们却听说,若想在大三的暑假获得这样的实习机会,从大一的暑假就得开始积累“次一级”的实习经历。
在某些方面,情况不仅没有改善,甚至以灾难性的速度恶化,最明显的便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原本缓慢上升的趋势突然急剧恶化:抑郁、焦虑、孤独、自杀倾向、自残行为全面飙升。如今的学生再也无法摆脱同辈的压力与评判,失去了独处、思考、喘息的空间,失去了探索自我、建立真正个性和价值观的机会。
《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序言
近年来,德雷谢维奇不时在一些顶尖高中开展讲座,这些顶尖高中往往因为向精英大学输送大量学生而备受青睐,但在他眼中却如同压力锅一般。
他的讲座往往从两份清单开始。第一份清单是目前学生们正在学习的东西:
你学到了,要通过成绩和荣誉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你学到了,人们上学并不是为了学习。
你学到了,教育就像是一种电子游戏,其目标是破解密码,从而晋级到下一个关卡。
你学到了,大学排名越高,就意味着它越好。
你学到了,你必须选择一个“实用”的专业。
你学到了,学习与成功,甚至幸福与成功,往往是对立的,而衡量成功的标准先是文凭和荣誉,之后则是名望和财富。
你学到了,如果你失败了,或者哪怕只是稍有差池,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你学到了,如果你稍微偏离既定轨道,可怕的事情也会发生。
你学到了,如果你感到焦虑、痛苦、恐惧、恐慌、空虚或迷茫,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这些感受埋藏在心底,绝对不要表现出来。
这些东西剥夺了儿童的童年,也剥夺了青少年的青春。那些最终考入名校的孩子,从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奔跑。而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德雷谢维奇向学生列出的第二张清单,是关于他们没有学到的东西:
你不知道,绝大多数申请名校的学生最终都会被其中一所优秀的学校录取。他们或许无法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学校,但他们最终都能进入一所优异的大学。大学录取确实像一场“抢椅子”游戏,但几乎所有人最终都会有椅子可坐。
你不知道,其实很多研究表明,无论你上哪所大学,你的财富最终都不会有太大差别。真正重要的不是学校,而是你自己。
你不知道,大学排名存在严重缺陷,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数字存在,并不意味着它真正代表了什么。
你不知道,最负盛名的学校并不一定能提供最好的教育。大多数名校都是研究型大学,教授们倾向于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研究,而不是花在学生身上。此外,在许多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文化本身也不利于真正的学习、探索和尝试,因为每个人都在竞争,习惯性地努力跳过一个又一个“圈”。换句话说,这样的环境和你现在就读的学校并无二致。
你不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你的学校。事实上,我们并非要找到唯一一所“最适合你”的学校,世界上有许多适合你的选择,许多能让你感到幸福的校园。这意味着,你大可不必为寻找或考入“完美”的学校而忧虑。
你不知道,有所成就的成年人其实毕业于各种不同的学校,走上各种不同的职业道路,这些成功人士也会走许多弯路,因为很多时候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是直的。
你不知道,主修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良好,因为人文学科教会你如何思考,而这正是雇主真正看重的能力。
你不知道,不同专业之间的薪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毕业10年后,这种薪资差距会大幅缩小。
你不知道,选择学习自己真正关心的领域,并在未来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会让你表现更出色,也会让你更加幸福和充实。
你不知道,你不需要现在就对自己的一生感到焦虑。
你不知道,青春期的目标不是考上大学,而是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那么,该怎么办呢?学生们正置身于这个体系中,他们需要拯救自己,去开始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一种让你能够认同自己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个更符合内心的人生选择。
每一天,都有人在这样做。
教育是为了解开疑惑,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产生了更多新的疑惑:名校非上不可吗?文科就没有前途吗?大学应该如何度过?鸡娃到底有没有意义?面对“社会时钟”的压力,我能怎么做?
如果你也曾在某个时刻为此而困惑,那么,你也许该读读这本书。
出版10年至今,《优秀的绵羊》不断被重温,持续引发媒体和读者讨论。亚马逊上,1170人打出4.4的高分,《纽约时报》评价它“可能会留下持久的印记”。而在2016年中文版首次出版后,豆瓣万人打出8.1高分。有读者读完后“连发了四五条朋友圈”,也有读者称其为自己的“大学启蒙读本”,帮助她走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
读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评价摘录
如今,10周年纪念版已正式上市,即将与各位新老读者见面。相较之前版本,这一版在内容修订的基础上,更拥有三大突出亮点:
其一,10周年纪念版新增了作者序言与亲签致辞。
在超3000字的序言中,德雷谢维奇直入主题,回应社交媒体时代的经典提问。在图书衬页,印有制作者专门给中国读者的手写致辞,可谓诚意满满。此外,书中还有给中学生和大学萌新的check清单,一个个直击灵魂的拷问,如同一位过来人提供的锦囊妙方,在学习和工作迷茫时,一定能派上大用场。
《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亲签致辞
其二,随书附赠多篇专家解读,呈现立体多面的“绵羊”传播史。
本次10周年纪念版特别邀请了国内各领域专家、KOL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读。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胡敏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科学作家万维钢、水卢教育科技投资人袁希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分别撰写了文章导读推荐。此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为这本书发来了诚挚推荐。
重读此书依然令我感叹且有共鸣。十年前作者就对美国精英高校的另一面发出悲鸣和警告,让人感叹“原来他们也就这样”,而今更多的是回心转向地追问:“我们为何也竟至于此”?不用刻意寻找书中开了什么良方,在贴切而生动的批判性描述的背面,就是行动改进的方向。
——林小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反思,敦促我们重新审视精英教育的真正价值,重拾教育的初心。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这本书的当头棒喝,值得每一位家长、教育者和年轻人深思,并将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樊登 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其三,本书选用纯质纸印刷,触感顺滑,为你带来上佳的翻阅体验。文字排列疏朗有序、不费眼,同时充分留出笔记空间,帮助读者记录每一个灵感碰撞的时刻。
我们相信,这本书将会是一份直击灵魂的颠覆性指南,一剂击破虚无和疲惫的心灵药方。努力去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而非一只“优秀的绵羊”。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