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的黑痣要切掉,因为会变成“恶性肿瘤”?日本研究告诉你答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13:58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脖子后面有颗黑痣,从小就有,最近好像变大了点,我爸说要赶紧切掉,说这东西容易变癌,我看着也没啥不舒服啊,真的要动手术吗?”

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挂号处,赵晨对着窗口填单时,低头小声问着,语气里带着犹豫。

这种疑问其实不少人都有。不少人小时候长了痣,长大后开始担心它是不是“有恶变风险”,一听说和“恶性肿瘤”挂钩,更是吓得心里直打鼓。

大多数人对黑痣的了解还停留在外观层面,比如颜色深不深、位置显不显眼,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黑痣的细胞基础。

实际上,黑痣于医学领域被称为“色素痣”或者“痣细胞痣”,其乃由名为“痣细胞”的黑色素母细胞聚集而成的良性皮肤组织。

这类细胞在某些条件下确实可能出现异常增殖,极少数会演变成恶性黑色素瘤,但绝大部分并不会,也不需要去管。

很多人听到“黑色素瘤”就联想到“黑痣变癌”,但这之间不是必然因果关系。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发展迅速、转移能力强、早期不易发现,但它的发病原因并不单纯依赖于黑痣存在。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联合东京大学的一项队列研究分析了超过2.7万名中老年人皮肤病史,结果显示,有黑痣者发展为黑色素瘤的概率仅为0.014%。

也就是说,超过99.98%的黑痣是不会变成肿瘤的。

反过来说,把所有黑痣都当成危险源,不仅没必要,还可能导致过度干预。

不少人在没有症状、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就去切除痣,结果出现瘢痕、感染、术后色素沉着等次生问题。

医学上判断痣是否存在恶变风险,并不只看颜色或面积,而是要结合多个维度进行评估。

比如边界是否清晰、形状是否对称、颜色是否均一、有没有突然快速增大、是否经常出血、溃烂或发痒等。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ABCDE原则。A代表Asymmetry(不对称),B为Border(边缘模糊),C意即Color(颜色不均),D是Diameter(直径大于6毫米),E表示Evolving(近期有变化)。

符合其中多个指标的痣才会被怀疑有潜在恶性风险,才会建议活检或切除。

可惜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标准,一看到“黑”“凸”“大”就慌,甚至有些美容院、非医疗机构鼓吹“防癌要清痣”,人为制造焦虑。

紫外线暴露才是黑色素瘤真正的高风险因素之一。

长期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没有做好防晒的情况下,会引发皮肤细胞DNA损伤,黑色素细胞被过度激活,一旦修复机制出错,就可能诱发突变。

这种突变和痣有没有关系关系不大,哪怕没有痣的人,也可能因为反复日晒而诱发恶变。所以防晒是比“切痣”更本质的预防策略。

研究还指出,某些人群本身基因中携带对黑色素细胞调控不稳的变异,更容易出现黑色素瘤。

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皮肤白皙、易晒伤、身体痣多、家族中有皮肤肿瘤史。

这类情况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高风险人群”,需要定期做皮肤监测,而不是每个人都要对着身上的每一颗痣焦虑。

日本大阪大学的临床追踪数据显示,有黑色素瘤家族史者,每年进行皮肤图像记录和痣变化比对的患者,早期发现率高出普通群体3倍,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误把增生性病变当作普通黑痣。

比如脂溢性角化、基底细胞癌、皮肤纤维瘤、甚至血管瘤,在外观上可能和痣类似,但这类病变发展轨迹、组织来源都完全不同,需要医生专业判断。自诊很容易出现偏差。

很多在家对着镜子研究痣的患者其实是在判断一个完全无关的结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拍照、留存、做皮肤镜检查,由医生结合病史给出判断。

切痣在医学上是一项低风险手术,但它的前提是“必须切”。目前不少人对待黑痣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要么完全不理睬,要么草率动刀。

更有一部分人对“痣”寄托奇怪信仰,觉得某个痣是“命痣”“财痣”“福痣”,不愿动它。

这类文化影响在亚洲更为明显,但这种观念本身就容易掩盖真正的医学判断标准。

尤其在痣确实出现变化时,过度迷信反而会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还有一点值得反思。现在很多人习惯用皮肤变化当作内在健康状况的判断依据,身上多了一个斑,出了一颗痣,就联想到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其实皮肤是个非常动态的系统,受到激素、免疫、环境、饮食、情绪等多重影响,色素细胞也处在不断活动之中。

有些痣是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出现,有些是日晒后激活的,有些则是局部摩擦导致的细胞堆积。这些变化多数是良性的,不必过度放大。

但真正值得提问的是,未来有没有可能开发出一种家庭可用的、非侵入性的黑痣风险判断工具?

比如通过图像AI识别痣的形状变化、颜色结构,通过红外扫描判断痣下血流活性,通过穿戴设备监控局部温度和皮肤电反应,从而给出一个“是否需要就医”的初步判断?

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在研发类似技术,尤其在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皮肤癌高发区,这类早筛设备正在实验室测试阶段。

这个技术如果成熟,可能会改变公众对“痣”的认知方式,从“主观判断”走向“数据评估”。

但这也引出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如果人们把判断健康的责任完全交给设备,那是不是反而会放弃对自身身体的细致感知?

这类技术能不能真正成为健康筛查的工具,而不是健康焦虑的放大器?这个问题,也许比那颗痣本身更值得认真回答。

[1]穆亚楠,陈星会,何璐,等.常见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新兴治疗的研究进展[J/OL].现代肿瘤医学,1-7[2025-04-24]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