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次书店做活动,来了约100人,结果卖出2本书。”有多年出版从业经历的书店人这番苦水,道出不少书店经营者的隐痛——叫好不叫座,租金高利润低,投入产出比堪忧,实体书店靠卖书很难盈利。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有次书店做活动,来了约100人,结果卖出2本书。”有多年出版从业经历的书店人这番苦水,道出不少书店经营者的隐痛——叫好不叫座,租金高利润低,投入产出比堪忧,实体书店靠卖书很难盈利。
恰逢4·23世界读书日,实体书店的破局与出圈,牵动着业内思绪。“开书店,不仅仅靠情怀,更需要有家底!”在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的杨浦区重点实体书店营造阅读空间座谈会现场,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直言不讳:“有时听到一些书店人说坚守坚持,我的态度是——做得不好可以退出,不要总是‘苦哈哈式’自我感动。实体书店,要想想如何找准优势资源与差异化特色,先活下去,再活好。”
书店稀缺性与出路在哪
提起复旦大学周边的大学路-伟德路,这条不到300米的小马路汇聚了悦悦书店、复旦旧书店、谜芸馆等,书店密度相当高,吸引了周边师生与居民打卡。前不久,复旦旧书店店主张强有了新烦恼——顾客上门挑选书籍,拿起一本品相几乎全新的书,用手机点开网络电商平台,“网上卖的比店里还要贵8元,但这位读者还是放下书,表示更愿意网购,坐等快递送上门”。
复旦旧书店一直主打价格优势,此刻却动摇了。“这个例子对我刺激很大,当同一本书打出更低价格,都难以成为顾客下单的理由时,我需要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实体书店的稀缺性,我们还能做什么。”他谈到,书店秉持“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的理念,常年靠老客与口碑,“但在价格之外,或许也要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与增值服务”。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纸质书和实体书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书店人谈到,要积极“抱团”寻求线下生存之道。同样依托高校资源,复旦经世书局总经理马勇华表示,书店文创需跳出传统“老三样”,借助IP刷新辨识度。
撬动市集节庆效应
大学路街区以其文化基因,营造出归属感和人文氛围,周边以“知识创新”与年轻人进行连接,通过有机融合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为上海创造具有商业活力的创意街区。
五一临近,如何进一步撬动市集节庆效应?悦悦书店总经理罗红告诉记者,紧锣密鼓准备中的美好书店节聚焦“以书籍为媒 为知识干杯”主题,线上线下陆续推出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拓展书香上海地标图景,助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美好书店节有望吸引超100家文创摊位入驻步行街,举办20余场“大咖”知识分享会,上演10余场创意戏剧秀等。长期以来,依托实体书店,悦悦书店开办阅读沙龙、文化游学、精品课程等,打造“名师IP”模式,定期邀请高校学者、作家驻店直播,将图书与课程、延伸知识“打包”。“读者要的不是低价,而是知识附加值。”她说。
各具辨识度的创意策划,有望为书店注入新动能。中信书店创新业务部总经理蔡欣透露,“跳岛声音书店”建联播客与阅读,推出“灯塔·播客书单”,与播客社区播客公社联合征集100个单期介绍图书的播客节目,并与网易云App联合共创书单播客“100位大咖的私藏书单”,第一辑“逢春”上线1个月,专辑播客就突破50万播放量。
学悦风咏书社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策划“何以中国”系列IP载体,包括讲座、文创、系列展陈等,广邀名家为市民提供优质多样的文化资源,讲座迄今已举办234场,让更多家庭、企业、社区在文化滋养中焕发新活力。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