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陈石林有什么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11:35 3

摘要:当时六十多年以来,陈石林加工过无数张照片,这四张、无疑是他最得意的四张。这个自己统计了一下,那个印刷品就多了,印刷品初步考虑、最少有几十亿张,就大的印刷品、家里挂的,家里每一张、当时每家都挂主席像。在文革期间还有这样的、在主席像面前还要请示汇报,那时候搞得非常

陈石林先生,是我国有名的摄影家、照片修版专家、被誉为"暗房宗师”。

当时六十多年以来,陈石林加工过无数张照片,这四张、无疑是他最得意的四张。这个自己统计了一下,那个印刷品就多了,印刷品初步考虑、最少有几十亿张,就大的印刷品、家里挂的,家里每一张、当时每家都挂主席像。在文革期间还有这样的、在主席像面前还要请示汇报,那时候搞得非常隆重,因为当时没有电视,看见我们国家的一些伟大的工业化的建设、这个伟大的成就,宣传伟大的成就,就靠图片的形象,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也是这四张毛泽东标准像、让陈石林获得了一个称号,一代暗房宗师,直到今天、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像依然是以陈石林制作的第四幅毛泽东标准像为蓝本画成的。1999年吧,自己和李讷、我们到广州去,办一个毛主席和十大元帅的摄影展览,和李讷一块儿去的、办的展览,李讷就跟自己讲了、她说主席最喜欢这个1964年那张正面像、天安门的像,就是一看这像的时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看主席这个光辉形象,主席眼睛都看着你,是吧、感觉很神了。抚摸着这些几十年前的底片,陈石林直到今天依然感慨不已,要不是五十八年前那次毛遂自荐,他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自己竟能为一个国家的领袖制作标准像,而这一作就是十七年。1950年8月的一天,二十一岁的陈石林来到了新华社,没有经任何人介绍他直接走进了摄影部副主任陈正青的办公室。自己当时呢、拿着那个拍的水上人家的剧照、还有一个李丽华,香港当时一个大明星李丽华,非常漂亮,十六寸经过自己上颜色的照片,给陈正青看了。此时陈石林刚刚辞去了香港大光明电影公司的职务,回到成立不到一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看着陈石林为影星李丽华修整的照片,陈正青感到非常满意。陈正青讲了一句话,你这个技术我们这里用得上,他说希望你能够到这里来参加我们的工作,当时自己心里挺高兴,自己说当然可以啦。陈石林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新华社恰恰缺一位熟悉暗房技术、能够修整照片的人,就在他走进新华社摄影部不久后、他就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毛泽东制作一张标准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的画像第一次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这张戴着八角帽、身穿军服的照片,让他看起来亲切而随和,然而这张画像的底稿却不是毛泽东的单人照、而是他和别人的合影,在原来的照片上、毛泽东的风纪扣甚至是敞开的,很快中央摄影局副局长萨空了在观看过一段毛泽东访问苏联的影片之后、发现了一个细节。他有一次看这个电影上面,毛主席访问莫斯科吧,参加这个重要会议,斯大林穿这个元帅服看着很精神,当时毛主席呢、也有些相片在那儿、是戴八角帽的相片,感觉这个反差太大,当时就要派记者到中南海为主席拍一张标准像,要把1949年天安门挂的这张、戴八角帽的这张、作为标准像的这张,代替一张出来。然而新华社派往中南海的记者所拍摄的照片始终不能令萨空了感到满意,无奈之中、摄影部再一次打算从毛泽东和别人的合影中找出一张合适的照片、进行修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石林走进了新华社。自己感觉心情非常激动,那么重大,党那么重大的任务给我、是吧。1950年,新华社摄影部准备为毛泽东制作一张标准照,但此时忙碌的毛泽东甚至没有时间拍摄一张合适的单人照。新闻摄影局的萨空了同志就找到新闻摄影部陈正青同志,就是能不能找一个后期加工、技术上比较好的同志,把当时、过去所拍的照片里面选那么几张出来,能够做主席标准像。最终、刚刚走进新华社摄影部的陈石林接到了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当时底片很多,把所有资料都翻透了是吧,最后还是选了一张,就是在1950年6月份毛主席和工农兵代表一张合影的照片。由于是一张合影,毛泽东的后面还有一个劳模,照片背景的光线也显得有些不足,于是陈石林把同一张照片按照不同的亮度、放大了十多张,从中选出了曝光最合适的一张、开始修整。先把后面的人头当时用刀,那个时候的刀、当时用那个外科动手术的手术刀,很锋利,当时刮得很细,有的白的地方就是自己用笔把它绘画出来,跟后面那个布幕相适应,那个条纹配合还是可以的。几天的辛苦工作之后,毛泽车的第一张标准像诞生了,仅在1950年、毛泽东的第一张标准像就被印刷了2000万张,并让四十多个国家的人们认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许多年以后、这张毛泽东的标准像也被选为人民币上的画像,但在当时、这张标准照却令陈石林感到有些遗憾,在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像只有在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的时候、才会挂到天安门城楼上,尽管陈石林做好标准像时、还不到国庆节,但画家们却已经来不及按照照片制作一幅巨大的画像了。1950年,当时画家画了一张正面像,画了一张正面像、天安门城楼挂的,就没用这张,这张大概是从1951年、1952年才用上这张。1951年、在斯大林的建议支持下,中共中央决定组织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在这套书的封二上、需要有一张毛泽东的标准照,由于第一张标准像是侧面的、不符合要求,因此陈石林再一次接到了任务,赶在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以前、制作一张毛泽东正面标准像。当时需要一张正面像,可能当时《毛泽东选集》要出版,出版需要一张正面像,作为这个任务来做的,要得很急吧。此时忙碌的毛泽东依然没有时间配合摄影师完成拍摄,于是陈石林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以前的旧照片。这张相片、主席很庄重,情绪也相当好,但是这张相片、后面人太多,头发 后面背景很深,背景很深、自己就把后面背景也用刮刀把后面背景全部刮成白颜色了,那个、后面人就没有了。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陈石林也准时完成了任务,但在对自己要求几近苛刻的陈石林看来、这幅照片仍然有遗憾。好像这个人啊、头发和人啊,好像贴到布景上一样,感觉有遗憾在里面,而且当时那张片子是用美国航空胶卷拍的,拍的七寸宽的底片,那个底片当时反差特别大,再加上解放初期、那时候拍摄的灯光、用水银灯很亮,打在脸上以后反差特别大,所以那修整也很困难,把它修得柔和一点也比较困难。1952年五一劳动节,画家依照这张照片绘制了一幅毛泽东标准像、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自己专门到天安门去了一趟,自己觉得这张像画得真好,我自己感觉到修整没修整好、那画家画得比较好,自己就到天安门去看了,这张照片自己当时看过以后、自己还拍了照,自己还在那地方留了张合影在那儿。此时,陈石林总盼望着毛泽东能够有时间配合摄影师照一张真正的标准像,以便让人们看到一个更光辉的毛主席。1959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十周年国庆典礼、充分展现新当选的领导人的形象,中共中央决定为领导人制作标准像、并刊登在国庆节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不久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都去了照相馆,毛泽东却没有去。这个照相馆照相,有一个问题在里面,领袖去了以后、要听他的摆动,你这个姿势应该怎么摆,脸怎么、头抬高一点,什么歪一点等等,一个伟大领袖听人家摆动、这一点,自己总感觉总有一点不够完美的地方。为了尽快完成标准像的制作、新华社再次派出了记者专门到中南海为毛泽东拍照。记者拍回来以后,大家都在那选嘛,当时摄影部主任几个人都在那儿选,感觉呢其中有一张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毛主席这个形象特别好,能够反映毛主席一个政治家的风度,选了这张。然而、这张表情比较好的照片,灯光效果却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就是脸上有强烈的反射光 是吧、很自然的白的反射光,另外阴影部分比较浓,衣领也没拍全、衣领里面衬衣领没有拍全,这个衣服上皱褶特别多,一张标准像要各方面都要很标准,这个衣服穿得很整齐很平坦,这个情况就需要加工修,不修根本不行啊。但这一次、修改照片的任务却没有分配给陈石林,为了保障照片的效果、新华社摄影部挑选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四家照相馆。什么中国、大北、国泰这几个地方,请他们的高级技师加工修,修到大概第二天照片全拿来了,又开会、一看,看了以后、感觉呢,他们修工非常细,但是这个照片一翻版以后、人的脸上的肌肉质感全没有了,脸上像、看着像什么,像个瓷娃娃一样,太亮了,因为很认真修啊、修得太光滑了,最后大家、领导看了,哎呀这个还是不行,这个画面不真实啊,是吧,当时那个什么、我们一些 陈正青说是你,石林你做一张,你为什么不做啊,当时自己那时候、说真话,才三十多岁当时,是吧,我不能这种情况,我不能说、我不能讲,领导一提出来、自己说这样吧,我就试一试吧。第三次修改毛泽东标准照,陈石林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过去传统方法不适合修伟人的照片,我们当时认为修的政治人像、这个可不简单啊,修一张人像要从政治上考虑,当时脑子里面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不能随便动一笔,当时自己就采用什么方法做呢、自己就决定修底片,不能修照片,修照片以后、再翻版,层次一丢那全完了,那绝对不能修照片。于是,陈石林用原版的底片、复制放大了许多张底片,拿着四倍的放大镜在底片上开始修整。哪个地方应该去掉,强烈的反射光、脸上强烈的反射光,影响人们的视觉效果,那一定要把它修掉,特别那个浓重的阴影、放大出 层次没有了,你要把它增加一点灰雾密度,把衣领把它补整齐、衣服上的皱印全部把它修得很均匀,背景的灯罩子要把它修掉。几天之后,一幅带有皮肤质感的标准像诞生了,为了保险起见、新华社摄影部决定把其它四个照像馆和陈石林修整过的照片一起送往中南海、由中央领导决定采用哪一张。送给中央有关领导去审查,据说最后、这个照片定稿都是由总理、主席圈定的,最后选定的是用的自己修的这张。1960年代,在天安门城楼上,在游行的人群中,陈石林制作的第三张毛泽东标准像是人们最热爱的形象,但随着对领袖感情的升温、人们对于毛泽东标准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