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精神分析: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职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15:22 2

摘要:本书以与一位执业几十年的精神分析师的对谈,按照职业发展顺序,探讨和审视了精神分析师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如患者对分析师不回应的愤怒、分析工作中的性诱惑等伦理问题、分析师作为普通人在治疗工作中如何自洽、如何判断患者的可分析和不可分析、分析治疗应该何时结束等,

[美]珍妮特·马尔科姆 著

董亚丽 译

202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图书介绍

本书以与一位执业几十年的精神分析师的对谈,按照职业发展顺序,探讨和审视了精神分析师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如患者对分析师不回应的愤怒、分析工作中的性诱惑等伦理问题、分析师作为普通人在治疗工作中如何自洽、如何判断患者的可分析和不可分析、分析治疗应该何时结束等,对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反思意义和借鉴提高价值,同时可以帮助第三视角的大众更深入地了解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以及更科学地理解其作用、难点和潜意识/移情等概念。

著译者介绍

珍妮特·马尔科姆(1934—2021) 美国知名记者、非虚构作家,《纽约时报》《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在长达55年的写作生涯中,她将报道、精神分析和文学批评结合在一起,以激烈的批判、优雅的文笔和对新闻业及其从业者投以冷眼的审视态度闻名。著有《弗洛伊德档案》《记者与谋杀犯:一个真实的故事》等11部作品。

董亚丽 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德语专业,后在大型国营事业单位从事外事、外贸工作。现为专职心理咨询师。业余喜欢读书与写作,已出版和女儿吴怡虹共同写作的散文随笔集《叶舒花开》、个人诗集《暗夜里的一条鱼》。2022年被北美华人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译作《注意力危机》于2022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高维社交》与刘笑妍合译,2024 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目 录

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构建与发展

第二章分析师的职业培训

第三章分析师的工作与家庭

第四章分析的真正开始

第五章分析师的困惑

第六章分析师面临的诱惑

第七章分析师也是普通人

第八章分析师也渴望被患者关注

第九章分析师须直面反移情

第十章精神分析的适用和局限

第十一章分析师从移情中存活下来

第十二章分析师与患者的分离

参考文献

精彩摘录

精神分析应属于三种“难以完满的”职业之一,另外两种早已广为人知,即教育和治理。对于这三种职业,人们事先能够确定的就是,它们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可终结和不可终结的分析》一文

(“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1937)

作为精神分析师,我们非常确定:我们的职业不但难以成功,而且寸步难行。

——亚当·利蒙塔尼

(Adam Limentani),

《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77)

如果两个人经常单独相处,他们之间就会产生某种情感纽带。

——菲利斯·格林纳克

(Phyllis Greenacre),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杂志》

上帝没有赐予我在宫廷中大放异彩的灵魂。

很显然,我不具备这种成功所必需的美德。

我最大的天赋是说话直率;

从不阿谀奉承或装腔作势;

如我一般蠢笨真诚之人最好不要谋求朝臣之职。

——莫里哀(Molière),

《厌世者》

移情现象,即我们如何根据自己早期的经历和体验相互投射情感,是弗洛伊德最具独创性和革命性的发现。与婴儿期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结的观点相比,移情的观点更加令人难以平静接受:最宝贵和最神圣的存在——人际关系事实上只是一种混乱中产生的误解,至多是各个强势、孤立、充满幻想的体系间一次并不稳定的休战。即便是(或特别是)浪漫的爱情,本质上也是孤独的,其核心是深刻的非人格性。移情的概念迅速摧毁了我们对人际关系所持有的信心,并解释了其悲剧性来源:我们无法相互了解。我们寻找彼此,但越过稠密的不相关的人群,我们也无法看清彼此,一种可怕的宿命感盘旋在我们形成的每一个新的依恋上。“仅做到相互联结、互有联系就够了。”E. M. 福斯特(E. M. Forster)提议说:“但这对我们来说也很难。”精神分析师们深知这一点。

19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弗洛伊德在早期尝试用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的“宣泄疗法”治疗癔症时,开始注意到了移情。“宣泄疗法”坚信:在催眠状态下可以唤回人们对突然引发癔症的事件的记忆,由此可以削弱该事件对患者的影响强度。在 1925 年的《自传体研究》(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中,弗洛伊德回忆说:“其中一次经历很直接地印证了我长期以来的猜想。”这次经历是这样的:

她是我最顺从的患者之一,催眠疗法对她产生了极为奇妙的效果,我通过追溯她受伤的根源来减轻她的痛苦……有一次,当她从催眠中醒来时,张开双臂搂住了我的脖子。突然出现的仆人让我们没有对此情景再进行痛苦的讨论,但从那时起,我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应该停止催眠治疗的默契。我很有自知之明,并没有把这件事归结于自己不可抗拒的个人吸引力。我想我现在已经了解了催眠术背后神秘因素的本质。我认为,要想排除它,或者要想从根本上远离它,就必须停止催眠。

但是,“神秘因素”也同样出现在了弗洛伊德接下来采用的按压患者前额,敦促其进行回忆这个方法中,后来也出现在了精神分析的最终疗法——“自由联想”中。一次又一次,弗洛伊德的女性患者或公开或秘密地在他绝无明显挑逗行为的情况下爱上他。弗洛伊德在他 1917 年所著的《精神分析导论》(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中写道:“前几次,人们可能会认为精神分析疗法受到了某种偶然事件的干扰。”

但是,当在每个新个案中都定期重复出现患者对医生类似的深情依恋,当它一再暴露出来,哪怕情况极为不利、过于怪诞,很不协调,有些患者已属老年妇女和花白胡子的男人,甚至在一些经我们判断并无任何诱惑的情况下,它都一再地发生,我们必须排除这只是偶发的干扰事件的想法,要意识到我们正在处理一种与疾病本质密切相关的现象。这个我们极不愿意承认的新事物,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移情。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