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为落实教育部《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北京市各区各学校积极主动,因地制宜,用实际行动为北京低碳绿色发展书写了时代答卷。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当天,由北京大学、北京市学校基建后勤管理事务中心、
2024年,为落实教育部《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北京市各区各学校积极主动,因地制宜,用实际行动为北京低碳绿色发展书写了时代答卷。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当天,由北京大学、北京市学校基建后勤管理事务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共同主办的北京市低碳学校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各区各学校
围绕绿色低碳有益探索
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承担着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并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的重任。自《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以来,首都各高校敢于创新,勇于争先,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首善标准,为打造教育强国首善之区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科研优势突出,科技成果显著。学校面向社会开设多门生态文明课程,并将课程发布至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平台,将生态文明教育传递至校内校外;发挥自身学术科研优势,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创新研究及创新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绽放光彩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最快冰面”,就凝结着学校科研人员的多年心血,其低碳研究成果在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利用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制冰得到应用;学校师生、课程及教育基地获得了多项生态文明相关奖项及荣誉称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启动了“育人星光计划”,提倡学生节约粮食开展“光盘行动”,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实施校园节水节电监督等日常行为设置奖励积分,通过平台兑换校内多种生活服务抵扣券的形式,形成“获取积分—消费抵扣—获取积分”的育人良性循环,引导学生“积小善、成大善”,积极参与校园节能管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北京建筑大学则依托建筑、环境等学科优势,推动绿色技术从实验室到校园场景的落地。通过提升智慧化运维、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建筑绿色化改造效能等,实现了校园能耗、水耗显著下降,更通过“学科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成为首都乃至全国高校低碳转型的标杆。
与此同时,北京市各区有条件的中小学也积极响应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号召,在低碳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中,西城区推出“零碳校园”项目,鼓励引导各中小学学生开展绿色小发明,实施低碳小创意,推动辖区内30所中小学争创“零碳学校”。丰台区启动“碳减排 爱循环”绿色校园碳普惠公益项目,将旧物回收、碳普惠AI课程、花卉文化、植树造林等低碳内容与生态教育相融合,学生通过旧物回收获取碳积分和爱心捐赠电子证书,该项目已推广到丰台全区67所中小学校,惠及近3万名中小学生。大兴区成立碳中和大中小幼一体化联盟,联盟内的大兴区第八小学的学生将低碳行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如帮助学校附近的修鞋匠制作太阳能发电小装置,体现了低碳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座城市”的目标,推动了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
专家学者
为学校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总务长董志勇认为,首都高校更应勇担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为延伸,以低碳学校建设为抓手,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探索低碳学校创建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首都高校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谢学文不仅分享了北京高校后勤研究分会近年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经验。同时,他还对北京高校后勤研究分会下一步工作进行了介绍。据悉,北京高校后勤研究分会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投身绿色低碳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引导师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校企联动,推广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品,升级智慧化手段在绿色学校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北京高校绿色低碳工作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明登历在发言中鼓励高校培育绿色低碳校园文化、创新绿色发展运行模式、科学谋划绿色发展策略、优化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对于全市低碳学校发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方建议,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低碳发展规划。各学校要将低碳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低碳发展目标及实施计划。第二,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低碳与教育融合。将绿色低碳纳入各学段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课程、学科、教师、管理、生态等多方面纵深变革和转型升级。第三,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低碳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低碳行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加强家校社协同,延伸低碳育人网络。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低碳理念和知识,引导家长以身作则,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低碳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环保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低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五,建立评估机制,完善低碳提升循环体系。各区教委、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低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的低碳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文/顾昕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