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他鸟类也拥有这种类似语言的能力。斑鸫鹛具备和远东山雀一样的能力,可以将具体信号组合成有意义的语句。这种鸟高度群居,常年在非洲南部的沙漠地带寻找隐藏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低头的姿势,不得不依靠一系列的鸣声——警报、放哨、召集,以及其他社会性鸣叫
▌珍妮弗·阿克曼 著 曾晨 译
其他鸟类也拥有这种类似语言的能力。斑鸫鹛具备和远东山雀一样的能力,可以将具体信号组合成有意义的语句。这种鸟高度群居,常年在非洲南部的沙漠地带寻找隐藏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低头的姿势,不得不依靠一系列的鸣声——警报、放哨、召集,以及其他社会性鸣叫——来了解周围发生的事。萨布里纳·恩格泽是一位研究鸟类交流的进化生物学家。她发现,在遇上陆地捕食者时,斑鸫鹛将独特的低风险告警声和召集鸣叫组合起来,形成一段围攻警报,把群体成员召唤到捕食者出没的地带。若有大型猛禽(比如雕)出现,斑鸫鹛就把空中警报和召集鸣叫结合为围攻警报。当年幼的个体结伴外出觅食时,它们会把乞食鸣叫和召集鸣叫组合起来。如果改变了这些叫声的顺序,斑鸫鹛就不会做出回应。这种鸟把不同的鸣叫(告警声或乞食鸣叫)和指挥协调联系在一起,与人类发出的警报一样:“危险!到这里来!”恩格泽说:“斑鸫鹛将那些复杂的鸣叫视为由独立信号组成的复合结构。通过排列与组合,独立信号能够产生超出自身含义的信息。”
恩格泽和她的同事还发现,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栗冠弯嘴鹛是一种合作繁殖的鸟类,能将无意义的声音组合成具有含义的鸣叫。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类似于用音位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新词语。恩格泽表示:“栗冠弯嘴鹛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初步意义上的造词,斑鸫鹛和远东山雀则更像是创造短语或句子。”
根据铃木的说法,远东山雀甚至可以利用语法规则来解读新的叫声组合。他人为制造了一段新的叫声,把远东山雀的ABC型警报和褐头山雀的T型召集鸣叫组合在一起。当铃木播放这段人工序列时,远东山雀能够解读出ABC—T的含义,但无法理解T—ABC。这项实验表明,鸟类不仅仅可以运用记忆,更能通过一套通用的语法规则来破译信息。
鸟类鸣声也展现了人类语言的语意合成性——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正如许多语言学家所争论的那样,所有已知的鸟类语法案例都只涉及两种有意义的叫声组合,而人类语言可以将不同的词语组合成无穷多的表达方式。然而,铃木也表示,他的最新研究表明了鸟类鸣声在语法能力上与人类语言之间存在有趣的共性,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语法的进化过程。
在其他方面,鸟类对于鸣唱和鸣叫的应用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语言的运用,并凸显了其非凡的智慧。例如,它们具有强大的欺骗和操控能力。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真相自然存在,而欺骗需要身体力行的努力和一个敏锐、灵活的头脑。” (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