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为智能驾驶技术行业预测表明,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自动驾驶装配率将接近90%,L3及以上级别的搭载率有望突破30%。随着5G网络、车路协同系统和高精地图的不断完善,自动驾驶已从概念验证阶段发展到接近大规模商业化部署。
华为智能驾驶技术行业预测表明,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自动驾驶装配率将接近90%,L3及以上级别的搭载率有望突破30%。随着5G网络、车路协同系统和高精地图的不断完善,自动驾驶已从概念验证阶段发展到接近大规模商业化部署。
华为已从车载通信模块供应商转变为综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开发者。自2009年启动车载模块开发,到2024年推出"乾崑智驾"平台,华为不断拓展智能驾驶可能性的边界。
华为的发展历程包括几个重要里程碑:2013年推出ME909T车联网模块;2014年成立车联网实验室并与东风、奥迪、宝马等展开合作;2020年推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五大系统;2021年开始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合作;2024年正式推出"乾崑智驾"品牌。
华为在汽车业务中采用三种不同的合作模式:零部件模式,提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30多种标准化部件;HI模式,提供全栈硬软件解决方案,实现智能电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等领域持续迭代升级;鸿蒙智行模式,全方位介入车型全生命周期,发挥华为消费者端累积的经验提升产品竞争力。
技术架构方面,华为乾崑智驾ADS 3.0创新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感知系统采用GOD(通用障碍物识别)网络,以三维模型学习取代传统BEV分割。决策方面,PDP(预测-决策-规划)神经网络无缝整合这些过程,显著提升效率与舒适度——减少15%的硬刹车率,提高50%的行驶平顺性。
华为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强大性能,结合192线D3激光雷达、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和多摄像头系统。D3激光雷达采样频率达20Hz,在夜间和雨雾等复杂条件下保持可靠的环境探测能力。4D毫米波雷达提供超远距离探测和精确的三维环境建模。
计算能力方面,华为自研MDC(移动数据中心)平台和昇腾AI芯片系列为智能驾驶提供完整硬件支持。MDC平台覆盖从L2+到L5的不同级别自动驾驶场景,算力范围从48TOPS到400+TOPS。
华为构建了"真实里程+虚拟仿真"双闭环训练体系。截至2024年10月,华为ADS智驾总里程已超7.36亿公里,城区智驾里程突破1亿公里。云端学习训练算力达7.5 EFLOPS,日培训数据量超3500万公里。
为应对极端场景数据收集挑战,华为融合大模型技术与NeRF技术,将实车视频重建为3D空间,大幅提升数据收集和标注效率。
华为乾崑智驾ADS 3.0致力于打造"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体验。用户可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启动智能领航,系统自动完成变道、避障、匝道导航和速度调整。
CAS 3.0全向防碰撞系统已主动避免63万次潜在碰撞,支持最高150公里/时的前向紧急制动、侧向紧急转向避障,以及1-60公里/时范围内的后向主动制动。
为满足多样化市场和用户需求,华为提供多个ADS版本:ADS 1.0实现有图城区NCA;ADS 2.0突破高精地图依赖,支持全国高速和城市NOA领航;ADS 3.0在端到端架构和多传感器融合方面全面升级;ADSSE版本通过硬件优化,将高速NCA和城区LCC+功能带入20万元以下车型。
通过HI和鸿蒙智行双轮驱动模式,华为与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和江淮尊界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HI模式下,华为提供激光雷达、MDC计算平台和ADS算法,同时在产品规划、联合营销和客户服务方面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
展望未来,华为将继续在成本优化、算法开发、计算能力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进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协同,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借助大模型技术和数字孪生能力,对复杂和极端场景的支持将持续提升。
通过扩展昇腾计算平台和云服务能力,华为旨在实现从开发到应用的全流程协调和快速迭代。公司将继续构建开放合作生态,与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和政府机构共同制定智能驾驶安全规范和商业化路线图。
在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华为乾崑智驾有望扩展到更多城市和场景,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安全、高效、舒适的智能出行体验。
来源:bib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