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特稿丨拼搏奋斗,用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17:08 2

摘要:今天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历史前进的每一次跨越,都凝结着亿万劳动群众的心血与汗水。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特稿

拼搏奋斗,用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写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②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无奈之问,早已被时代解答。

今天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历史前进的每一次跨越,都凝结着亿万劳动群众的心血与汗水。

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1925年—2025年,中国工会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群众团结拼搏、建功立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

竞赛

1941年3月,延安南泥湾,一场轰轰烈烈的“五一”生产大竞赛拉开序幕。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动了竞赛,专门聘请15位知名人士组成评判委员会,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其中。

延安地区的八路军印刷厂、制药厂、被服厂、新华化学厂、难民纺织厂、农具厂等,工人们热切地参与到比赛中去。各工厂的生产快报、生产壁报每天作详细报道,每个人的生产成绩像突发号外一样,从这厂飞传到他厂,工人们更紧张地劳作起来。

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各级政府、工会组织为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开展了许多劳动竞赛。其中,“五一”生产大竞赛最为引人注目,比赛结束时,各厂总平均产量超过原定竞赛计划的43.6%。

借鉴自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从农村到根据地的企业,火热地开展起来。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从法律上明确我国工会在组织劳动竞赛方面的职责:组织生产竞赛和其他生产运动,以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

“咱们要发扬马恒昌小组的精神,再加一把劲,多出几身汗,支援咱们的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取得节节胜利,鼓舞着模范班组马恒昌小组。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人班组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同年,全国总工会也作出全国开展马恒昌小组竞赛运动的决议。

新中国历史上迎来第一次劳动竞赛热潮。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响应号召,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

全国总工会接连发出通知、作出决议,号召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把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积极领导先进生产者运动。在工会的动员下,全国工人群众甩开臂膀,掀起了蓬勃高涨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仅1959年,全国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就有近30万个,先进生产者达300多万人。

劳动竞赛成为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搭建了广阔舞台。

1997年的秋天,三峡工程工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当时正值大江截流关键时期,全国总工会指导启动长江三峡工程劳动竞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个国家重大工程劳动和技能竞赛,致力于凝聚起参建职工力量,推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高效完成。

青藏铁路、杭州湾大桥、奥运工程、上海世博园、金沙江水电工程……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哪里,劳动和技能竞赛就跟进到哪里,带来工程质量和科技创新的飞跃。

自2011年起,全国总工会定期制发劳动和技能竞赛5年规划,开展绩效评估,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竞赛活动朝着常态化、长效化方向发展。

有了制度指引,全国总工会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组织开展了“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同时,全国总工会积极拓展非公企业劳动和技能竞赛,在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中开展竞赛,探索开展“云竞赛”。

——助推重大战略实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由广东工会开展的竞赛已涵盖25个分赛区、523个项目、150余万建设一线劳动者。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等为重点,各级工会开展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等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金沙江清洁能源走廊建设期间,参建职工以劳动竞赛为载体,助力完成金沙江下游“水风光储一体化”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任务。

——实现跨区域联动。北京、天津、河北3地总工会联合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其中“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劳动竞赛涉及近17万职工,把9个业务系统94个工种纳入“全天候”量化评比,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桂渝川甘青新6个省级总工会联合举办“优服务、壮产业”技能大赛,覆盖11个工种,带动65万余名职工岗位练兵。

奋斗的集结号吹响,劳动和技能竞赛捷报频传。仅2024年,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覆盖企事业单位50多万家,超过6000万名职工参加。

各级工会推动劳动竞赛从拼速度、拼体力,向效益型、智力型转变,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更广泛的群体、更多样的载体延伸。亿万职工在这片“全民竞技场”上演十八般武艺,为推进经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

创新

以前的鞍钢机械总厂,有位家喻户晓的青年工人,名叫王崇伦。他先后8次改进工具,创造了“万能工具胎”,提高工效六七倍,用1年时间完成了4年多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54年,极善创新的王崇伦与数位劳动模范一起,向全国总工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同年4月,全国总工会采纳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呼吁“必须十分重视并全力支持一切生产革新者的建议”。

在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的条件下,工人们自力更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对工作的热情凝聚起来,形成智慧的火花。

在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尉凤英向车间党支部提出研制自动送料器的建议,经过5个多月、11次的紧张试验,自动送料器终于成功安装到了冲床上。这项技术让工效提升了5倍。1953年—1965年,尉凤英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完成了177项技术革新项目,工友们称赞她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1953年至1955年,全国工业战线涌现出劳动模范70多万人,提出合理化建议218万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2.5%。

他们的创新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奋斗者。今天,源自职工、来自基层的创新精神更加蓬勃焕发,工会的行动力争破旧立新,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2024年工会开展的“四技五小两比”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中,广大职工提出优质合理化建议823万件,实现突破性技术革新60.8万项、发明创造32.6万项。

2015年起,全国总工会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项目,已补助一线职工创新项目329项,累计发放5395万元,获得补助的项目累计产生创新成果1162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授权610个。目前,全国各地已有2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各类创新工作室13万家。

“1200多项职工创新成果、来自47个参展单位500余名劳模工匠参展,超过3万人次线下观展,累计超2000万人次观看大会直播,平台点击量1.05亿次”。这是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取得的成果。这些年,工会开展了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大国工匠论坛、“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等工作,实施了职工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建设工程,创建了“工会服务职工创新创造云”,带动越来越多的职工大胆探索、锐意创新。

再登领奖台!2024年6月2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全国总工会提名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高效能氢氧发动机焊接制造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特级技师高凤林。

技术工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耀眼名单上,再添一个闪亮的名字。此前,王洪军、杨建华、代旭升、赵林源、王康健、许杏桃、李斌、郭晋龙、高森、田明、王进、白伟东、朱洪斌、黄金娟、洪家光、罗昭强、王曙群、何光华、潘从明、李鸿等一线工人,都经由全国总工会推荐,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

广大职工迎难而上、奋起直追、努力超越,用了不起的成就,回应党的嘱托: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

筑梦

33708,代表着一个闪光的群体。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表彰群众生产运动中涌现的劳动模范,460余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经政务院批准的会议总结报告里,决定“要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

75年后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将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拟表彰对象2426名。

1950年至2020年,党和国家召开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表彰先进个人33708人次。2021年6月29日,大国工匠艾爱国被授予“七一勋章”。2024年9月29日,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这些隆重的表彰,是对劳动模范的热情褒奖,更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工会组织以各种方式积极传承弘扬“三个精神”,鼓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不懈奋斗。

1952年,鞍钢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研制出轧机“反围盘”。当时苏联专家称之为“爆炸性的新闻”,并表示“反围盘的创造是有世界地位的”。全国总工会电贺张明山的成功,邀请他进京参加国庆观礼,次年作为中国工会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莫斯科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后来,张明山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成为全国著名先进人物。

如今,工会组织在提高劳模工匠、一线职工地位上,有了更加充分的制度安排。

全国总工会积极推动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6.69%。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中工人代表占26.7%,全国总工会十八届执委、主席团成员中劳模和一线职工比例分别为24.1%、19.2% ;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担任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省级工会兼职副主席中劳模和一线职工有70人,占58.3%。

同时,全国总工会积极推动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利好政策文件落实,推动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劳动报酬。推动完善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职工群众。

“咱们国家出台了打破天花板的政策,我刚评上特级技师,还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党的政策让我们职高毕业的工人,也有了好出路。这是过去想都没有想到的。”党的二十大期间,大国工匠郑志明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是汇报。

大时代,大舞台。中国工会将沿着党的中心任务再接再厉,引领亿万职工群众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的渴望,融入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奋力奔跑,迎接“放眼昆仑绝顶来”的明天。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