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夏之交,广西遭遇六十年一遇的旱情,超97%的土地陷入气象干旱,40.5万人受灾。这场生态危机中,桉树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在抖音平台,#广西干旱桉树之过#话题播放量突破1200万次,一条展现“干旱灾区桉树成林”的航拍视频以3.2万点赞、4700条评论
2025年春夏之交,广西遭遇六十年一遇的旱情,超97%的土地陷入气象干旱,40.5万人受灾。这场生态危机中,桉树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在抖音平台,#广西干旱桉树之过#话题播放量突破1200万次,一条展现“干旱灾区桉树成林”的航拍视频以3.2万点赞、4700条评论引发热议,“抽水机毁了广西”“生态杀手必须砍光”等情绪化留言刷屏;微博#桉树生态争议#话题阅读量达860万,超7.3万条讨论将“桉树是抽水机”与“保桉护农”的观点激烈碰撞。当网络舆情裹挟着公众焦虑,桉树这一历经三十年种植扩张的树种,正面临生态兼容性的严峻考验。
过密的桉树,导致树木间养分、水分竞争加剧,客观上加剧了桉树掠夺资源的负面印象
在河池市凤山县,村民韦大哥的描述颇具代表性:“十年前山上种松树时,山泉常年不断;改种桉树后,3年时间泉水就断流了。”类似案例在网络传播中不断发酵,让桉树几乎成为干旱的“替罪羊”。但科学研究给出了不同答案: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年数据显示,成熟桉树日均耗水量约3—4升,低于松树(4—5升)、杉木(5—6升);其直根系主根深达6—8米,对浅层地下水的竞争能力被严重夸大;在南宁武鸣区同气候条件下,桉树林与天然林流域径流量差异不足10%。国家气候中心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阻断水汽通道,才是旱情的主因。可见,将旱灾简单归咎于桉树,实为认知误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众对桉树“抽水机”的误解,与种植密度超标密切相关。科学数据显示,以木材生产为目标的集约经营桉树林,每亩90—120株(常见2米×3米或1.5米×4米株行距)为合理密度,这样既能保障光热资源高效利用,又能维持树木健康生长。然而,现实中部分种植户受短期利益驱动,盲目将密度提升至每亩200—300株,导致树木间养分、水分竞争加剧,单株桉树被迫强化根系汲取能力。这种违背科学的种植方式,客观上加剧了桉树“掠夺资源”的负面印象。
桉树的争议并非广西独有。记者从广东林业部门了解到,广东作为国内最早引种桉树的省份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开启大规模种植,2000年全省桉树面积突破1000万亩,成为推动林产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速生丰产特性不仅缓解了木材供需矛盾,更通过减少天然林砍伐间接保护了生态。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不合理的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弊端:短至5—6年的轮伐周期、生态敏感区的违规种植、纯林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促使广东自2013年起开启系统性改造。
政策层面,广东省委、省政府2013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明确改造布局不合理的桉树林;2021年《关于桉树改造生态补偿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措施,按水源水质影响程度划分重点与一般区域,推行更新改造、补植套种、封山育林三类方案。实践中,各地探索出特色路径:佛山高明区创新“双珍”模式,在桉树林下套种金花茶,打造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茂名电白区与惠州惠东县通过“退桉改香”,计划至2025年完成超5万亩低效桉树林改造,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这场围绕桉树的舆论风波,本质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公众认知与科学实践的碰撞。广西旱情下的舆情沸腾,折射出民众对生态环境的深切关切;而广东的改造实践则证明,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种植与生态修复,桉树完全可以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当我们以理性驱散偏见,用科学指导实践,方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真正答好新时代的生态考题。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