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特朗普政府本月对全球发起“无差别”关税战,中方据理反击并展现了“奉陪到底”的坚定态度。但也正如中方所说,关税战、贸易战不会有赢家,这不仅反映在双边的经贸关系上,也会给两国舆论和民间情绪带来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美国特朗普政府本月对全球发起“无差别”关税战,中方据理反击并展现了“奉陪到底”的坚定态度。但也正如中方所说,关税战、贸易战不会有赢家,这不仅反映在双边的经贸关系上,也会给两国舆论和民间情绪带来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了关于“232”调查的事实清单,称由于中方对美关税反制,中国目前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尽管这样的税率已经失去了经济学上的意义,毫无理性可言,但却将此轮中美关税战的舆论氛围推到了新的高点。
两天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民调结果却显示,进入“特朗普2.0”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所谓“敌意”下降了。这样的结果是否与正在进行的关税战有直接关联?民调中还有哪些数字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4月17日,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项美国全国的代表性调查,主题是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报告截图)
这份民调的发布者是何背景?
具有怎样的立场倾向?
作为这份民调的发布者——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做一下介绍,好好说道说道。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是美国的一间独立性民调机构,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该中心被视为华盛顿地区三大左翼智库之一,仅次于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和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给那些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问题、态度与潮流提供信息资料。
相比于“智库”,皮尤研究中心负责人更倾向“事实库”的自身定位。根据其官网的说法,皮尤研究中心是“一个无党派的‘事实库’,提供那些形塑美国和世界的事件、态度和趋势的相关信息。通过实施公众舆论测验、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新闻报道、召开座谈会、发布简报来达成目标。对于政策议题不采取立场”。
直新闻注意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凌教授,2011年曾在新闻专业期刊《新闻记者》第12期,发表过一篇题为《以舆论调查的名义影响舆论——皮尤研究中心的前生今世及其影响》的文章,对皮尤研究中心有较为详尽的介绍。
文中提到,皮尤研究中心通过舆论调查获得对舆论的影响力,把独立、公正、开放和专业的品质作为自己的伦理守则。其全球态度调查项目虽然有样本量小、调查方法局限和语言障碍等缺陷,但是其中立性值得肯定。
有鉴于此,此次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涉华民调,我们认为是相对客观且具有参考价值的。那么,这次的民调究竟有哪些值得特别解读之处呢?
美国普通民众对华态度的微妙变化
首先我们要强调,皮尤研究中心这份涉及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的调查,本质上还是在近年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极限施压”和遏制围堵背景下进行的,不能指望美国民众一夕间对华认知出现结构性和颠覆性的变化。
而且从皮尤研究中心这份民调中的内容来看,也未摆脱传统美西方价值观的叙事方式,设问仍带有较强的倾向性和诱导性。即便如此,直新闻还是从中注意到几个微妙的数字变化。
1、2025年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占比同比下滑了四个百分点,这是过去五年来首次“显著同比下降”。尽管从总体来看,美国民众对华持负面看法的居多,但仍反映出美国社会对中国态度整体趋于缓和。
2、三分之一的美国受访者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敌人,比例低于去年的42%。其中,共和党人将中国视为美国敌人的比例下降了14%,民主党人的比例则下降了6%。
3、46%的受访者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对中国更有利,但对于提高对华关税是否会给美国经济或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好处,这些受访者持怀疑态度。
4、过半的受访者认为提高对华关税将对美国及他们个人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调查报告中的这张图表所示,如果以更长的时间轴维度来观察中美关系,这是普通美国民众自2017年以来对中国好感度第一次显著回升。
2017年,特朗普首次就任美国总统。民调中美国民众对华态度的持续恶化,显然与特朗普的舆论煽动(推特治国),以及2018年对华开启贸易战,展开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等脱不了干系。
尽管随后民主党拜登政府对“特朗普1.0”的部分错误做法有所修正,但却变本加厉在高科技领域对华进行“小院高墙”围堵,同时持续打意识形态“牌”,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所以不难看出,美国民众对华的负面感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点。
对华“敌意”下降
为何发生在“特朗普2.0”?
直新闻认为,首先,关税战的发动者是美方,尽管特朗普口口声声说美国过去被“占便宜”,关税战就是要终结这种现象,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现实却是美国民众对于关税战带来的高通胀预期,最先做出的反应就是疯抢和囤积中国货,这无疑是从本质上对关税战、贸易战的悲观预期,用行动进行“投票”。
其次,中方对关税战持坚定的“不想打,但也不怕打”“奉陪到底”的态度,实施了对美方的多轮精准反制动作,但美国消费者和民众清楚知道,真正让他们“荷包”持续缩水的,是特朗普政府一轮轮非理性的税率累进,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被人为阻断了。
在本周开幕的上海车展上,直新闻记者就采访到美国友人埃文·凯尔,他一听到关税就直摇头,还表示自己家里就有不少东西是“中国制造”。作为一名车迷,凯尔也对物美价廉的中国新能源车大加赞赏。
在这次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中,过半的受访者认为提升对华关税将对美国及他们个人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这笔“账”无论如何也算不到中国头上。
有趣的是,就在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民调结果的同一天,一款中国购物软件DHgate(敦煌网)登上了美区苹果应用商店免费下载榜第二位,而淘宝位列第五。“关税大棒”下,美国消费者普遍担忧日常用品价格会全面上涨,不少人开始寻求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而中国电商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调整,本意是限制中国商品流入,却意外激发了消费者的“反向操作”,美国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的商品产生了强烈的囤货欲望。美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热议:“原来欧洲奢侈品的代工厂在中国!直接购买能省下80%的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是在3月24日至30日进行,虽然特朗普此前已经多次威胁发动全方位的关税战,但毕竟还是在开打之前,美国民众对关税给生活带来的切身体会还没那么强。所以,如果“特朗普关税”照此持续下去,明年的类似民调将呈现怎样的结果和走势,我们也颇为好奇。
“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
这次民调中的另一项数据也引起了直新闻的高度关注——若按年龄划分,对中国的“敌意”存在显著差异:65岁以上的美国民众约有50%对中国报以很强的“敌意”,这个比例在50~64岁下降到37%,30~49岁降低到27%,30岁以下低至21%。
65岁以上美国人,是经历过美苏冷战的一辈人,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且在美西方媒体经年累月的“洗脑”下,对中国始终都戴着有色眼镜,产生这样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但却并不意外。
而对中国“敌意”最小的30岁以下的美国民众,则是成长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年代。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在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成长的一代美国人,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享受了由此带来的各种红利。而且,这一代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冲传统媒体带有强烈预设的中国叙事。
首先是TikTok的爆火,让美国年轻网民的信息来源更多元化,客观上有助于了解更真实的中国。而当TikTok遭遇美国当局打压,面临退出美国的时候,大量自称“TikTok难民”的普通美国民众,又涌入另一款“纯血”的中国手机软件“小红书”进行“对账”,被称为“中美之间最大的一次民间交流活动”。
美国网友在小红书上学习中文。
过去一年,中国实施的各项免签政策,持续简化来华签证流程,也让越来越多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外国朋友走近中国、感受中国。中国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美食,让他们流连忘返。
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迅捷高效的交通网络、送外卖的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巡逻的机器人等等,活生生出现在他们眼前,更是让他们惊呼“中国就是未来!”
而中国人的友善好客、良好的社会治安和蓝天绿水,都让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西方媒体给他们灌输的东西竟与现实有如此大的差距。在境外社交媒体上,亲身游历中国的美国旅游博主和网红,总是以“跟我们想象中完全不同”来形容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
“甲亢哥”在中国。
近期,拥有数千万全球粉丝的美国网络红人“甲亢哥”,更是把中国从南到北,从历史文化到生活黑科技,用一场场直播进行了集中和全面的展示。笔者注意到,“甲亢哥”在华的这段时间,跟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时间存在重叠,不排除接受访问的人中也看了这些直播,并直观反映在民调中。
而在线下,中美民间交往,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也在持续升温。就在上周,“2025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代表团的30位中学生和14位教师和家长,在深圳开启访华交流的第二站。两国中学生以球会友,参观学校,举办圆桌会进行思想碰撞,一步步拉近彼此的距离。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海外社交平台“X”(原推特)转发了此次美国访华团团长、美国马里兰州蒙郡教育局体育部主任Jeffrey Keith Sullivan发布的动态,并表示“匹克球团员们现在正在深圳!很高兴看到体育联结中美青少年,并为未来搭建桥梁!”
转自深视新闻公众号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不断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壮大自身,也把大门开得更大,让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外国人士,亲身来感受可亲、可爱、可敬的现代中国,逐步打破西方过去构筑的对华“认知藩篱”。这何尝不是中国对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对外交往的积极塑造。
这让我们回想到,国家主席习近平2023年在美国旧金山参加APEC会议期间,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所说的,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来源:直新闻一点号